2001年9月11日,美国世贸中心大厦在恐怖袭击中轰然倒塌,为新世纪投下一瞥不祥的阴影。然而,美国经济似乎并未受此影响,新经济仍然一片欣欣向荣,羡煞世人……
据说道上有句话,出来混,早晚要还的。
2001年—2003年,美联储13次下调联邦基准利率,由此刺激了本就虚火旺盛的地产市场。据说西方人睿智理性,在疯涨的房价面前,最大的理性就是购房获利:全美地产价格不断爬升,地产升值足以抵消银行本息;贷款者可以零首付获得住房,甚至可以通过抵押不断再融资,满足生活消费需求。
这,就是传说中的“次级贷款”,也就是美国低等级信用公民的住房贷款。
2006年中期,次级房贷已经占到美国地产贷款45%,更有一批机构推出了“零首付”、“零文件”的概念,可以不用任何手续购买住房。
同是2006年,美联储开始上调利率。
任何国家,房地产都与金融息息相关,毕竟在售楼处拍现金的人在全球都极为罕见,同样,美国公民不等于都是富豪,利率上调给美国房地产次级贷款带来了很大损失,终于波及华尔街。
利率提升、次贷损失其实也算不上什么,华尔街如果连利率上调、房价下跌都扛不住,就不再是华尔街了。但是,次贷违约引发了全球投资者对经济预期的悲观预期,于是下列历程出现了:
……投资产品被抛售→金融市场价格循环下跌→要求追加保证金→银行收缩信贷→流动性紧缩→金融机构倒闭……
2007年,贝尔斯登、房利美、房地美、雷曼兄弟……一批曾经名震寰宇的公司倒下了。2008年,人们已经开始习惯将这场衰退称为“全球金融海啸”。
至此,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再度闪亮登场。
从次贷危机到全球金融海啸,一个看似单纯的次贷摧毁了世界经济体系。人们开始惊叹,原来金融威力有如斯之强,不但能让东南亚诸国在旦夕之间丧失十几、几十年的经济建设成果,也能让世界经济最强的国家——美国,匍匐在脚下。
有人抛出阴谋论,2007年以来的金融海啸是某些个人、集团、国家的阴谋。既然是阴谋,就是为了谋求利益。比如,以美国为首的世界经济强国掠夺新兴市场国家财富;比如,某些金融家搞垮了自己的投行,只为顺带剥夺包括美国穷人在内的世界人民。
闹这么大的动静,就是为了让自己破产,顺带剥夺别人?搞垮自己,只为剥夺别人?
大概只有为吸引眼球才提出这种思维,这是古龙《绝代双骄》里一个白痴型人物的绰号:损人不利己——白开心。
世界经济舞台不是武侠世界,不可能有这样的白痴。
说次贷危机是场阴谋,太高抬阴谋者了。如果危机操纵者真有这么大的魔力,“直接抢不就完了嘛,你说说,费这事干吗”,还先搞垮自己,何必如此劳神?
说危机不是阴谋,是因为金融根本没有这么大的魔力,次贷只是一种融资模式。如果金融的破坏力真的这么巨大,要它何用?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莫非,金融就为制造危机?
现在,分析这场危机的文章铺天盖地:有人把格林斯潘拉下神坛,非难20世纪末期他的低利率货币政策为危机埋下祸根;有人痛斥美国居民的消费习惯,信用消费透支了美国的未来;有人将祸端寄存到华尔街,指责无良的投资银行家,唾弃毫无用处的金融工程模型……
这些,都对;这些,又都不对。
说对,是因为这些都是诱发危机的原因之一;说不对,是因为任何一个因素都不可能引爆危机,更不可能诱发全球金融海啸。
去掉细枝末节,勾勒出一个危机的骨架,或许我们能有新的认识:
……→经济繁荣→流动性宽松→房价上涨→发放次贷→对冲风险(CDO等衍生债券)→房价下跌→次贷损失→对冲衍生金融工具损失→市场信心下降→金融机构倒闭→流动性紧缩→实体经济下滑→大型企业崩溃→全球经济危机→……
这个流程并不少见,在我们勾勒的骨架之前之后都有“……”这个符号。加入“……”是因为这段时间大家感觉正好,因此更少有人注意到。
万事万物,有因,才有果。金融海啸,也如此。
市场竞争需要超越对手的实力,而最大的实力就是创新!也正是这个原因,种下了经济危机的种子。
要想领先于竞争对手就必须不停创新。但是,创新是艰难的,无论制度创新还是技术创新,都是一个循序的过程,也正是因为如此,重大的创新才显得有意义,才有可能改变世界。如果我们真的生活在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早晨起来,昨天的知识、生活习惯就已经全部过时,自己恐怕会先疯掉。
因为创新艰难,每次创新成功才能带来巨大的利益。其后,模仿者会蜂拥而至,投资新产业、投资新产品……创新会由此改变人类生活,比如工业革命、电气革命、信息技术,但任何一次创新都有自己的生命历程,创新开始时,生产奢侈品,进而成本会降低,等到创新普及到草根大众的时候,创新的使命就基本结束了。
理由很简单,已经没有市场再创造利润了。
于是这个时候我们有了产能过剩,于是我们看到了西方初期经济危机中被倒掉的牛奶、被砸掉的机器。您可以想象,中国现在有多少网民,也就知道信息技术还有多少利润空间。用马克思的语言来解释,经济危机的成因就是人民购买力极度萎缩,也就是西方经济学中的有效需求不足。
这在经济增长理论中,被称为“延续型毁灭”,直白地说就是“气数已尽”,于是只能毁灭。
创新毁灭了,投资还要继续,前期的利润还要寻求更多的收益,流动性过剩便会出现。没有产业投资渠道,钱会去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