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危机方程式(2)

金钱统治 作者:陈雨露


  

答案是:泡沫。

可能是金融资产市场泡沫,也可能是楼市泡沫,还可能只是一个概念泡沫。当然,泡沫会继续创新神话,虽然事后看简直是痴人说梦,比如制造永动机,比如制造聪明基因,比如制造变形金刚……

泡沫很漂亮,也有很多种,但结局无一例外只有一个:破灭。

我学过点社会发展简史,课本告诉我们,人类之所以能成为万物灵长,最根本的原因是能制造工具,现在我明白,这也就是说人类可以思考,具备改变这个世界的能力。而改变世界的动机在于获得更多财富,也就是经济学中的理性。

铅华洗尽,人类终究会明白金融的本质依然是支持实体经济,而不是自娱自乐去制造泡沫。在萧条的经济中,人类理性会促使我们不断追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就是不停地再创新。新创新迟早再度来临,人们会抛弃原有生活模式,进入一个崭新的世界。

次贷危机,与1929年危机并无二致,都是因为创新的潜力耗尽,只不过一个是二次工业革命(催生了电气技术)潜力耗尽,一个是信息化创新能量耗尽。必须依靠人类理性形成新的创新,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结束本次危机。

至于如何结束,请不要问我,我不知道。或许没有人能真正知道明天的事情,虽然有人自称先知(“大仙”),不过,我确实没有见过。

给出以上种种理由,其实就为说最后这一句话。现在,鉴于你可能已经比较好接受,所以可以直说了:危机是不可避免的。

既然已经发生,就必然有发生的理由;既然有理由发生,所有措施也就只能延迟,或者加速,该发生的,无论我们做什么都一定会发生。

金融危机昨天有、今天有,明天照样还会有。没有危机的地方是天堂,是共产主义社会。

危机时代什么最重要

2007年,国人知道了贝尔斯登,因为中信证券差点因此破产,人们开始知道次贷危机、金融海啸。与国际金融危机接轨,2007年中国股市结束了两年多的牛市,开始了有史以来的最大跌幅,几十万亿市值被蒸发,包括我在内的中国股民损失惨重。

损失惨重吗?当然。

到此为止吗?不是。

2007年年底,长三角、珠三角出现民营企业破产潮。

2008年年初,四川、河南数百万农民工返乡,中国出现农民工返乡潮。

2009年年初,中国外贸总额同比大幅度下降,一线城市房价开始下滑,本已萧条的就业市场面临新的困境……

这一刻,我们感到恐惧。然而,我们无法回避,我们面对的是一场必须打赢的经济之战,我们没有选择。

200811月,中国开始了大规模救市行动,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落实到行动上,就是4万亿投资、2009年银行系统的“天量”信贷。

除了经济复苏,随之而来的还有诟病,指责者有之、讨伐者有之。

投资拉动带来灰色地带,天量信贷导致不良资产……

以上一切,皆有可能。如果是市井坊间,可能是饭后谈资;如果是经济学人,就是彻头彻尾不负责任。莫非,政府面对经济衰退,就该无所作为;莫非,金融系统面对实体经济滑坡,就该袖手旁观?

世界上,没有无痛苦的分娩,当婴儿呱呱坠地,母亲必然要遭受医学上最为残酷的疼痛——产痛。

当然,你可以说,投资拉动是对的,信贷投放也是对的,但是不能达到这个程度。

而且,我也可以说,这个数量级的投资和信贷,已经达到了中国经济所能承受的极限,如此数量,不是可能,而是一定会有灰色地带,也一定会形成不良贷款。

这,确实是一步险棋。

这,也是一步绝棋。

几乎同时,美国出台了8500亿美元救市方案,也就是所谓的保尔森方案,因为接受救助的是华尔街,在美国骂声一片,第一次议案甚至在国会流产。

保尔森不知道这些钱要交给华尔街吗?单纯以保尔森的华尔街背景解释似乎也难以说清楚吧。救助华尔街不会给保尔森个人带来任何经济收益,至于政治声望则绝对是负数,就是这样,甚至传出了保尔森为这样一个议案在国会下跪的传闻。

布什、奥巴马、保尔森莫非都疯了?

即使对政治声望有负面影响,也要这么做,因为,救市是唯一的选择。国会第一次否决了保尔森方案后,随之而来的没有庆贺,而是民主党、共和党互相指责对方投反对票。

美国经济应该如何挽回?不可能真指望上帝来保佑,说到底,还是要靠美国人自己,不救市,才真死定了。

有人说,成就一个英雄,需要无数次磨砺,需要“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其实,这些话也就是在成功之后自吹自擂的时候用用,风光之余还可以对人吹嘘,老子当年曾经如何艰苦。既可以激励人奋斗,又能鼓励节俭。

真正面对危机的人,是没有心思考虑这些的。

在战场上,将军并不知道自己能否成为英雄,霍去病不能,朱德不能,华盛顿不能,巴顿也不能。在商场上,即使最成功的企业家也不可能永远纵横捭阖,范蠡不能,柳传志不能,摩根不能,比尔·盖茨也不能。

也许下一刻,生命就被一颗流弹结束;也许一天之后,微软就被新兴技术淹没。

一个人,面对危机的时候,没有人能够知道自己能否走出阴影,更不知道能否撑下去。在最危急的关头,他甚至可能一无所有。

这时,最需要的不是帮助,而是他自己坚持到底的信心。一个人如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经济就更如此。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