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拍摄有声电影,开创邵氏新天地(2)

亚洲华人企业家传奇 作者:牟家和


  于是,他给邵山客发了封电报,倾述心中的苦闷。邵山客也觉得颇为惋惜,但是想到不久之后,他们也将拥有自己的有声电影设备,而且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心中又充满了自信。于是,他对大哥说,既然没能争得“史上第一”,那就在技术上取胜,这才使得邵醉翁郁闷的心绪稍稍宽慰了一些。
  
  大难不死的邵逸夫在医院昏睡了一天一夜,刚刚醒来,便顾不得身体的虚弱,偷偷溜出医院,直奔全世界最大的“电影梦工厂”——好莱坞。当他看到庞大壮观的电影基地,完备的电影制作流水线时,感到非常震惊。这次旅程让邵逸夫下定决心建一座属于东方人的“电影梦工厂”。
  
  经过认真走访和精挑细选,邵逸夫终于买回了全套的有声电影器材,带着这套“讲话机器”,风风火火地回到了新加坡。兄弟二人立即着手改造自己的影院,安装有声设备。由此,开创了南洋放映有声片的新时代。
  
  放映设备有了,但是,有声影片还没拍出来,邵逸夫不得不自己坐下来写剧本。新加坡一年四季都酷热难耐,邵逸夫的两条腿上密密麻麻的布满了蚊虫叮咬的包,奇痒难耐,他索性打来一桶冷水,把脚泡在水里。就这样,邵逸夫一写就是半个月,可是他总是觉得不满意,于是,他一边继续拍无声片,一边摸索着有声片的拍摄技术,培训技术人员,并继续揣磨构思剧本。
  
  然而,随着时局的动荡和左翼电影的兴起,“天一”的市场出现了萎缩,于是,邵醉翁对“天一”的战略做出了重大调整,把上海的“天一”交给了邵邨人打理,自己则带着一大批制片人、技术人员、资金和设备南迁香港,在九龙土瓜湾北帝街 42号开设了“天一港厂”,以拍摄粤语片为主。
  
  1932年,由邵醉翁导演,邵逸夫摄影,粤剧名伶薛觉先编剧并主演的中国第一部粤语有声电影——《白金龙》,在香港摄制完成,这也是第一部完全由中国人独立拍摄并制作完成的有声电影。《白金龙》在香港和上海隆重上映后,可谓石破天惊,立即引起了轰动效应。特别是在香港,更是场场爆满,连续公映数月,久盛不衰。白花花的银子像流水一样流进了邵氏兄弟的口袋。此片还通过邵氏兄弟在南洋的发行网络,在广东人密集的东南亚华人社区放映,同样是赚了个盆满钵满。这部成本仅仅一万元的影片,让邵氏兄弟大赚特赚,仅在广州一地的票房收入就是拍摄成本的 60倍。
  
  《白金龙》大获成功后,邵逸夫把“有声摄影器材”转手给大哥,自己则又回到老根据地南洋,借“有声放映器材”之威力,继续与三哥邵山客一道打理南洋的影片发行和游乐场,扩张他们的南洋市场,为大哥的“天一港厂”开辟更大的发行网络。他们的策略是,一边大量收购转让出售的戏院,建立自己的院线;一边尽量扩大发行网络,推销“天一港厂”的影片。
  
  《白金龙》的成功,让邵氏兄弟和“天一”名声大振,自然也遭到了同行竞争者的嫉妒和眼红。 1931年,天一港厂莫名地遭遇了突如其来的“天灾”,连续两场大火,将片库里所有的存片和拷贝烧成了灰烬,场房成了废墟,邵醉翁苦心经营了数年的基业顷刻间被付之一炬。
  
  面对这样的打击,邵醉翁大病不起,往日的雄心勃勃早已荡然无存。心灰意冷的他,逐渐心生退意,这位叱咤中国影坛,名噪一时的影业大佬从此淡出江湖。事发后,邵?人和邵逸夫相继从上海和南洋抵达香港,商议重整邵氏的事宜,最后决定把“天一港厂”交给老二邵邨人,邵逸夫则返回南洋,协助邵山客继续打理南洋的事业。邵邨人接手“天一港厂”后,立刻改换门庭,将“天一港厂”更名为“南洋影片公司”,决心重振昔日雄风,在香港再创出一番邵氏的宏图大业。很快,公司走出火灾造成的混乱,重新步入正常运行的轨道。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