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生意场上的常规,供过于求时就应该减少生产。可王永庆却反其道而行之,下令扩大生产!这样一来,当初他好不容易争取到的合伙人都没有了信心,不敢再跟着他冒险了,纷纷退股。而王永庆却表现出了一个优秀企业家的远见卓识,他决定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为此,王永庆几乎变卖了自己的所有财产,买下了公司的全部产权,使台塑公司成为他独资经营的产业。
为了挽救自己苦心建立起来的企业,王永庆四处求救,寻找工厂的出路,这时,有人建议他去开拓海外市场,因为当时台湾岛内根本无法消耗如此众多的PVC塑胶原料,走出去是唯一的出路。但走出去的战略也面临着重重困难,其中最大的压力来自于规模:王永庆的工厂月产仅仅是日本的 1/50。而台湾的人口不过是日本总人口的 1/10,如此巨大的数据差异背后,意味着成本价格的竞争力。 经过仔细比较、研究、分析,王永庆认为,产品销不出去,并不是真的供过于求,而是因为价格太高,要想降低价格,就只有提高产量以降低成本。
于是,在决定了走出去的方向后,王永庆决定扩产。在积极筹备工厂扩产的同时,台塑也不断寻觅地点,开设塑胶产品二次、三次加工厂。
1958年,王永庆投资创立了自己的塑胶产品加工厂——“南亚塑胶公司”,专做塑胶的二次加工,直接将一部分塑胶原料生产出成品,如塑料胶布、胶皮等,同时帮助台塑销售 PVC塑胶粉。
这一年,王永庆的工厂已经达到了月产 210吨的规模,但相较于国际上的企业,规模成本还是太高,王永庆再次力排众议,决定继续大规模扩产。
随着产品价格的降低,销路自然打开了。王永庆的塑胶生产也一发不可收拾,台塑公司和南亚公司双双大获其利!
各项举措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陆续展开,王永庆的二次扩产计划完成后,产品品质也得到了极大的保证,于是他四处寻找合作伙伴,开设了卡林、新东等几家三次加工厂。到 1960年,王永庆的塑胶企业的月生产规模已经达到了 1200吨,加上台湾廉价的劳动力,台塑的国际竞争力已初现端倪。王永庆再也不必为产品销售而苦恼,库存积压的问题一去不复返,台塑和王永庆从此迈上了成功之路。
那段岁月是王永庆一生最为难忘的,每当回忆起投产之初的艰难,王永庆总是感慨的说:“那个时候,台湾的经济发展恰似一片荒芜的土地。我们所面对的是资金缺乏、技术落后、原料困难、市场极其狭小等重重困难。在这种极其艰苦的处境当中从事塑胶原料的生产,就好像是一个手中缺乏工具的人,开始在极为贫瘠土地上拓荒耕耘。 ”
后来,尽管台塑的总部已经迁至台北,并且兴建了豪华气派的台塑大楼。但是王永庆仍保留了在高雄的那间狭小简陋的办公室,这是为了让员工们牢记那段夜不能寐、食不甘味的艰苦创业的历史。
到 1978年,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台塑集团的营业额突破 10亿美元,一举奠定了台塑在世界同行业的地位。但王永庆有着更大的野心——他的目标不再局限于台湾岛内,他的视野在全世界。
1980年,王永庆正式进军美国。他计划在德克萨斯州休斯敦筹建一家全世界规模最大的 PVC塑胶工厂,其中包括一家氯乙烯( VCM)厂和一家聚氯乙烯( PVC)厂,年产量在 24万吨以上。工厂于当年 6月正式开始兴建,策划、设计、安装、施工、试车完全由台塑一手包办,大大节约了建设成本。该厂于 1983年正式投产,一船船 PVC原料由美国运回台湾,解决了台塑多年来原料短缺的问题。
同时,王永庆还先后出资收购了位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一家氯乙烯(VCM)厂和德克萨斯州的一家聚氯乙烯( PVC)厂。之后,他又以 1950万美元买下美国 JM塑胶管公司的八个下游工厂。
至此,王永庆在美国已经建立了 3个石化原料厂和 11个下游加工厂,仅 PVC的年产量就高达 39万吨,再加上台塑公司的 55万吨,达到了 94万吨,大大超越了 PVC业的霸主——固力奇公司的 85万吨,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 PVC原料加工厂商。而王永庆以前建立的南亚塑胶公司也一举成为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 PVC塑胶二次加工厂。
一个塑胶王国正在不断成型、成长,王永庆也凭借自己的胆识、苦干,成就了自己“塑胶大王”的美誉。
正文
从一无所知到塑胶大王(2)
亚洲华人企业家传奇 作者:牟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