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留学生

1750-1950的中国 作者:汪中求


从1870年代开始,作为洋务运动“师夷”的一部分,大清政府就有向海外大量派送留学生的安排。虽然最早的一百余名留美幼童在学业尚未完成时,即因保守势力的干扰而被召回,但此后仍然有许多年轻学子被派往海外,1887年福州船政学堂选派35位青年军官,赴欧洲学习军事,就是比较知名的一例,那位翻译了《天演论》、《原富》、《群己权界论》、《法意》等西方思想名著的严复以及北洋水师中多名英勇不屈的海军将领,均出自这支留洋队伍。

十九世纪最后的几年里,留洋日本成了新的热点。甲午一战使向以天朝大国为尊的大清帝国上下受到了极大刺激,对蕞尔小国日本自然是刮目相看,忧国忧民者急欲至日本探个究竟,于是,新的留学浪潮出现,成批的青年学子东渡日本。戊戌维新之后,东渡日本者迅速增加,新世纪来临的时候,更是猛增。据估计,20世纪头十年中留日学生总数达5万人以上。到这一刻为止,中国人的赴日留学可能是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留学生运动。

与今日大多留学生试图移民海外不同,这一时期的留学生们都是带着救国救民的梦想而远渡重洋。中日两国同处亚洲,紧密相邻。日本人原来在与西方列强打交道的时候,其境遇不比中国人强到哪里去。但是,日本的社会改造如此彻底,跨入现代化如此迅速,就不能不让中国的智识之士们有所思考,日本自然而然地成为中国追求现代化的典范。富有民族自尊心和历史责任感的中国留学生们,试图从日本为积贫积弱的祖国找到灵丹妙药。“我们往日本去留学,便因为它维新成功,速成学会了西方文明的缘故。”(注:周作人语)

因为这样的缘故,这一时期的留日学生绝大多数选择了军事、法律、政治、师范等学习方向。同样因为这样的缘故,日后中国的社会改造运动,如立宪、革命等均于此群体中萌芽。力主保皇的康有为、宣传立宪的梁启超、致力革命的孙中山,都把日本当作大本营,其资借的人力资源,即为留日学生。

留学生们的学习和思考,为新世纪中国社会的改造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在此之前,中国社会如同一只“鸟笼”,因为受困于传统的思想文化体系,各项改造只能产生一种类似于盘旋的变化,而不可能挣脱“鸟笼”飞出一个新的天地。如今,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的西方知识资源通过日本人的吸纳,再由中国留学生们传播到了中国,让中国人获得了新的思维工具。利用这样的工具,人们开始整理和诠释历史,构思新的社会改造运动,设计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这是几百年前佛教文化进入中国以来,又一次大规模的思想文化进入,对中国社会产生的震撼不言而喻。

留日学生在世纪之交这场大规模的引介西方思想文化运动中,扮演着最为重要的角色。大量西方的书籍通过日本人的翻译,再由留学生们转译为中文,流传国内。日本只要一出新书,中国译者则闻风而动。1896-1911年间为译书的高峰期,有近千种图书被译成中文。其中,大宗的翻译品为各类学校的教材,中国每一个角落的读书人都能读到来自东洋日本的教本。新思想之输入,如火如荼。日本明治时期涌现的各种政治思想诸如自由民权、无政府主义乃至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知识分子的政治思维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已经在日本生根的大陆法系的法律文化,影响了中国近百年的法治史。甚至于中国人在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如小说、诗歌中都有日本因子。

更令人惊讶的是,大量的日本词汇于这一时期进入中国,其规模之大、涵盖之广,大大地超过了今日网络语言的使用。这些词汇的引进,极大地改变了中文的文法以及中国人的语文表达方式,以至于今人要想抛开从日本引进的文字,就不能写出一篇让人读懂的文章,甚至难以开口说话。清末名臣张之洞曾经在一份文件上批语:不要使用新名词。左右告诉他, “名词”二字就是来自日本的新名词。文化保守派的代表人物辜鸿铭,英语学得很好,但对从日本传来的新词汇却不以为然。他在一次演讲中大发议论:从日本来的“改良”一词,就大大的不通,中国自古只有从良一说,已经为良了,还改什么?难道要改良为娼?因此必须予以纠正!事后,别人告诉他,“纠正”也为日本词汇。

留学生们还热衷于创办报刊,他们极为看重报刊在社会改造中的作用。后来成为政治领袖的陈独秀说,让我办十年杂志,全国思想都改观。虽然中国最早的报纸——上海的《申报》——于1860年代即已创刊,但报纸杂志成为中国的一种普通物事,应该得益于这一时期留学生们的推动。他们在日本和中国创办的百十种报刊,成为各项社会运动的主要阵地。

从1898年开始,已经有少量的官费女学生放洋,而民间自费留学的女生已经很多。这些女留学生,主要来自江浙。初时,富裕家庭的女子大多随父兄或丈夫伴读,后来,则有很多单身赴洋的女子。到清末,仅留日的女学生就多达几百人。日本多个女学皆设立了中国女子留学速成科,以满足这些渴望快速成才的中国女子的需要。这些最早走出国门的中国女子们,以学习医学和师范教育为主。她们的勇气在一百多年前的中国,的确让人惊叹!经过现代文明的熏陶,这批早期留洋的女子,在中国的女权运动中,一马当先。自此之后,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就再也不甘他人之后。日本实践女学中国留学生分校的教师坂寄美都子感叹:

首先使我们大吃一惊的是这二十名新留学生的年龄差距。最年少的仅十四岁,而最年长的是五十三岁的母亲。五十三岁,已经到了把家庭主妇的位置让给儿媳、自己去过隐居生活的年龄。她和与自己孙女年龄相仿的女孩一起来到国外,开创新风。中国妇人的活动能力之强,使我吃惊之余又感到由衷的敬佩。(注:《日本实践女子学园八十年史》)

1907年,美国历史是最伟大的总统之一西奥多?罗斯福提议,将美国从《辛丑条约》中分到的赔款——因赔款事由发生于庚子年,一般称“庚子赔款”——扣除实际消耗,其余部分全部减退,用于中国创办高等教育(清华大学即由此项赔款创立)和招收中国留美学生。次年,美国参众两院批准此项提议,但规定这笔1000多万元的款项由美国人控制。英、日、法等国纷纷效法美国,退回部分赔款,用于兴办中国高等教育。这以后,留学英美的学生增多,并逐渐取得了思想文化上的优势,继而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舞台上大放异彩。

受益于庚款而留学美国的胡适,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说,留学是一种国耻。此说虽然听起来颇为偏激,但细细探究,却不无道理。部分国内精英因留学而外流,忠诚于祖国的“海龟”和本土出产的“土鳖”又难以融洽,彼此之间甚至激烈争斗。一浪高过一浪的留学大潮,为国家积累了丰富的智力资源,毫无疑问,中国的进步于其中受益无穷;但有了精英外流的不能融洽的原因,留学的负面效果亦在所难免。

胡博士所言不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