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本城第一舞台

圣光 作者:宋安娜


宁虹影心不在焉地在她的座位上坐下来。这时候她还不知道,这一晚对于她的一生来说,将有多么重要。

幕布还没有拉开,这是本城最美丽端庄的幕布了。通天彻地的绛紫,中腰以下有金黄色的花饰,底边用金黄的流苏镶嵌。宁虹影非常喜欢这绛紫与金黄的搭配,富丽堂皇中又不失典雅庄重。只有这样的幕布在闭合的时候,才给人一种期待中的崇高感,一旦幕布拉开,即拉开了本城最高雅的生活内容:所有古典戏剧和交响音乐会都在这里首先露演,所有重大的事件也都在这里拉开它的序幕。

这里是本城的第一舞台,不管是艺术的,还是政治的。

但宁虹影还是心不在焉的,她对这些“第一”和“重大”已经麻木了。她已经不再是那个初出茅庐的小记者,也不再是那个刚从新闻系毕业、两只耳朵旁各垂一条“羊尾巴”小辫的小丫头,10年的采访生涯,把她锤炼成一个经验丰富的文艺记者,也把她培养成了一个报纸的专栏作家。在《新城日报》上,她有一个戏剧评论专栏叫“虹影评戏”,她犀利的笔锋常使本城最有资历的票友拍案叫绝,也让那些过往的剧团慕名拜访,似乎没有她的意见,演出的水平就不能一锤定音。

于是宁虹影在这家剧场便有了自己的座位,在惯例的记者席里,第六排最中间的一个,这样就不会在演出中间受干扰,而记者们又是最坐不住的一群,有的一晚上要报道好几场演出,有时候舞台上的锣鼓点还赶不上他们起起坐坐的椅子的噼啪声。宁虹影不用,她介乎于记者和专栏作家之间,每有要紧的演出,夜班编辑都会给她在第二版上留一个“天窗”。演出大约在当晚9点半结束,她的剧评11点以前准会来到值班编委的办公桌上,决误不了后边电脑排稿和组版的程序。记者席又紧挨着领导席,宁虹影便要时常面对市长和市委书记们的后脑勺,市长和市委书记们个个都是《新城日报》的忠实读者,其中又属康书记好戏,宁虹影的剧评他篇篇都读,每次看戏,先不看舞台上有谁没谁,先要看看宁虹影来了没有,演出中间也常常回过头来与她讨论,梅派张派说得有鼻子有眼儿的。这倒让《新城日报》的总编很紧张,每有重要演出,打听得康书记会出席,就必定督促着宁虹影前往。

但宁虹影已经厌倦了这些演出。

对于一般人来说,看一场文艺演出是精神享受;而对于一个文艺记者来说,看演出则变成了精神负担。当宁虹影坐到剧场她的座位上时,她与全场人的心态都不同,她不是去欣赏,而仅仅是看,看演出什么剧目,看哪些演员出场,看哪些应该在消息里提到的人物到场,以免新闻稿上出现纰漏。后来她开始写剧评。这仍不是欣赏,而是任务,一篇必须完成的文章,一个必须填补上的“天窗”。为了这,她不得不看得比别人认真。

但她还是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她与那些迷戏迷得五迷三道的票友们交流过感受,多年写剧评,她有这样一批朋友。她发现自己无论如何也不能像他们那样投入,那样对所喜爱的角儿们的一颦一笑、一个水袖乃至一个“卧鱼”津津乐道。她一个角儿也不喜爱,尽管他们对她都很友好,有的甚至有意讨好她,她也对他们的功力、特长了如指掌,但她仍然不会喜爱或崇拜他们。她心里仿佛有一把尺,一把艺术表演之尺,她用它衡量他们,使用起它来就像使用她拼版的字尺那样一丝不苟。于是她的剧评就多了几分冷静和公允,这反倒叫他们尊敬,因此也就交了许多名角儿朋友。《新城日报》凡重大节日要搞联欢,请演员,叫名角儿,哪一次没有宁虹影也不成。她有一个各行各当演员的联络图,一个专门记录演艺界朋友通讯地址的小本本,任何演员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她都能找得着,呼得应。报社新闻部的文书马小燕看过她的这个小本本,没人的时候跟她咬着耳朵说,虹姐,你整个一个演艺界的大姐大呀!你还当记者干什么?当穴头,有个三场两场演出下来,你可就发啦!宁虹影微微一笑,没有搭腔。她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该干什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