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普遍认为家乐福是第一家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连锁零售企业。1995年12月,这家法国零售商的第一家在华超市在北京正式开业。
这是中国消费者第一次体验开架式售货、自选货品,第一次看到现场烤制的面包和甜点,最重要的是第一次体会到在干净舒适的环境中买到高品质的物品,而价格甚至比露天市场还要便宜。
这种大型连锁超市的模式在发达国家已经相当普及,然而在90年代中期的中国,这种模式简直太神奇了。
身为一家世界级的连锁经营巨头,家乐福也没有想到中国在其后的十几年里成为了中外连锁零售企业白热化竞争的战场。
市场开放
“那时候的家乐福真是让我吃惊:明亮宽敞的店堂里放着轻音乐,商品琳琅满目、数不胜数,五颜六色的价签和促销广告,还有我从未见过的电子收款机”,现年50岁的北京居民刘冰妍回忆道。如今,她还清楚地记得第一家家乐福开业后的几年里,由于客流量大,每到周末店周围都会出现交通拥堵。
但是普通中国百姓并不知道的是,家乐福在北京、上海和武汉开设的第一批店铺都属于非法经营。这些店铺均未在中国的商务部门注册,只是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默许。而且所有店铺均为家乐福100%独资所有,这是当时的中国政策所不允许的。
1992年,国务院作出《关于商业零售领域利用外资问题的批复》,规定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大连、青岛6个城市和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5个经济特区试办1—2家中外合资或合作经营的零售企业,外资所占股份不得超过49%,暂不兴办外商独资的零售商业企业;另外,此类项目必须由地方政府报国务院审批。
90年代初的中国零售市场还由在计划经济下成长起来的国有零售商垄断。觊觎这个尚未被市场经济环境下成熟的外资零售企业染指的巨大市场,大胆的法国人等不下去了,家乐福率先以不合规矩的方式进入了中国零售市场。
的确是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从那时起到现在,不论是从店铺数量还是从销售额上来说,世界第二大连锁零售企业家乐福一直是中国市场上位列头名的外资零售商。
截至2007年年底,家乐福在中国拥有109家大型超市,年销售额近300亿元。
从1996年开始,包括世界第一大连锁零售企业沃尔玛、日本伊藤株式会社、英国乐购和泰国正大等在内的海外连锁零售商开始大举进入中国,组建合资企业。
外资企业的运作经验、管理模式和国际化网络结合内资零售商对本土市场的充分了解和当地的采购和销售网络,这种合资企业运作模式为这些海外企业和他们的本土合作方均提供了发展的捷径。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黄国雄说,“随着中国对零售市场的一步步开放,外资企业争先恐后地进入中国这一潜力市场”。
1999年6月,国务院批准发布了《外商投资商业企业试点办法》,把零售业的中外合资合作范围扩大到了所有省会城市、自治区和计划单列市,同时外资所持最高股份提高至65%。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承诺在今后的3年中逐步开放其零售市场。到2002年年底,共有300余家中外合资商业零售企业在中国大陆运营。
2004年12月11日,中国宣布按照对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全面开放零售市场,取消外资在持股、选址及店铺数量等方面的所有限制。这一决定为中外零售商铺就了公平竞争的平台。
本土竞争
“本土企业在市场逐渐开放的过程中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他们从外资企业的运营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同时经历了市场化改革”,黄教授说。
国美电器、上海百联、北京物美等国内连锁零售企业通过自身发展或对外并购组建了大型集团。
王宗南曾是全国最大的百货集团上海百联的总裁和百联旗下联华超市的董事长。联华的第一家超市与家乐福在上海的第一家店比邻而居。
“我们从邻居家乐福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受益匪浅,再加上我们对国内市场的把握和良好的政府关系,联华才能有今天的成就”,他说。目前,在香港上市的联华超市在全国拥有3000余家大卖场、超市和便利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