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信用卡——飞入寻常百姓家(1)

足迹 作者:朱灵


2002年,20岁的北京大学学生谢宁有幸被学校派到欧洲交流学习半年。这是他第一次出国,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新鲜。他打算利用暑假这个机会好好在欧洲玩一圈。不过令谢宁失望的是,他发现所有的欧洲酒店,不论是高档的、经济型的、还是专门为学生开设的青年旅社,都需要信用卡才能预定房间。那个时候,谢宁没有信用卡;作为一个穷学生,他甚至连信用卡长什么样儿都不清楚。

这下可把谢宁害惨了。由于是旅游旺季,又不能订到酒店,到了晚上,谢宁只好在火车站熬通宵。有一天晚上实在熬不住了,他不得不心疼地花掉150美元才住进一家酒店。

“那次旅游简直太狼狈了。我第一次意识到,在现代社会里一张小小的卡片是那么重要。可是那会儿在中国,大家都觉得只有有钱人或者拿高薪水的白领才能办到信用卡。”如今的谢宁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不禁感慨道。

现在,很多中国人的钱包里都已经有两三张信用卡。不过提到谢宁6年前的经历,许多人都颇有同感。

改革开放多年以来,中国信用卡的发展却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直到2003年,信用卡在中国才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在过去5年里,中国的信用卡发卡数量每年都翻一番。现在,这张小小的卡片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然而在10年前,它还是大众眼里的“奢侈品”,只有少数富人和有身份的人才能拥有。

第一张信用卡

1978年的秋天,在中国银行分管国际业务工作的张联利接待了一位前来投诉的外国顾客。

“为什么我的信用卡不能用?为什么取不了钱?”这位来中国旅游的美国人手里举着一张名片大小的卡片,十分焦急地质问张联利。

这是张联利第一次见到信用卡。“这是个什么东西?为什么能当钱用呢?”张联利非常好奇。

自1950年信用卡在美国诞生之后,这种作为电子支付工具的塑料卡片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非常流行了。有一段时间,中国银行的国际业务部每天都会接到外国游客关于为什么不开办信用卡业务的投诉。

经过近1个月的调查,张联利提笔写了一篇几千字的关于信用卡的报告,交给上级领导,并引起了重视。

几个月之后,中国银行决定先引入外国的信用卡。1979年,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首先同香港东亚银行签订协议,开始代理东美信用卡业务,信用卡从此进入了中国。不久,上海、南京、北京等地的中国银行分行先后同香港东亚银行、汇丰银行、麦加利银行(渣打银行前身)等发卡机构签订了兑付信用卡协议书。

然而直到1985年,中国才发行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张信用卡。1985年3月,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了我国第一张银行卡——“中银卡”,这是我国第一张自主品牌的银行卡,也是我国的第一张信用卡。此后,其他银行也纷纷开始发行自主品牌的银行卡。1987年,工商银行广州分行发行“红棉卡”,两年后发行“牡丹卡”;1990年,建设银行发行“龙卡”;1991年,农业银行发行“金穗卡”。

然而由于中国银行体制落后,服务意识淡漠,而且中国人的消费观念向来比较保守,信用卡在中国的发展一直不温不火。直到2002年,各大银行才对信用卡市场作出大规模反应。2002年5月17日,中国工商银行在北京成立了牡丹卡中心;10月,招商银行成立了信用卡中心,总部设在上海。虽然各家银行在信用卡的具体经营模式上有一定差异,但他们的目标非常明确,即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信用卡经营体制。

来自国内顶尖的信用卡门户网站“我爱卡”公司和专业调查公司易观国际的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年底,中国的信用卡发卡量达到9976万张,用户规模为3177万。今天在上海和北京这样的大城市,10个人里头有4个有信用卡,而且这些持卡者中一半以上都有2至3张信用卡。

然而跟美国5亿张信用卡的巨大数量相比,再考虑到中国的人口总数,中国的信用卡渗透率仍然非常低。麦肯锡公司在2007年9月份发行的一份报告中预测:到2013年,中国的信用卡市场能够为银行和其他相关机构带来130亿元的利润。

是的,信用卡正在以令人炫目的速度在增长,尤其是在年轻人中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