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会好吗
文\ 王丹华
“这个世界会好吗?”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似乎永远也给不了令人心生阳光的答案。活在当下的现代人,面对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是惶恐不安顾左右而言他的,不敢作答。反观人类自身,不禁也要问,千百年来,作为社会脊梁的男性群体,究竟在推动社会进步上,付诸了何种行动,承担了何种责任?是铁肩担道义的踽踽前行,还是空留一番豪言壮语后的黯然落幕?
走出中国非常话语的余世存,这次以为人物塑像的手法,描述了浮沉于近代衰世中的四十一位中国男性。写历史的分寸不好把握,往浅里写容易变成谐谑,从而失去本该有的厚度,往深里写,可读性上很可能会受到影响。余世存的特点是能把历史写得既好看而又有深度。他的文字有情,这也正是其为文的可贵之处。他陈述历史事实,不乏理智的思考与犀利的评判,但无论对笔下人物的过往历史,还是当今现实,都投入了强烈的情感。这并非说余的陈述不客观,感情不节制,只是这位性情中人,在评述中确实难掩对这些人物的爱憎喜恶。而这也正是这部作品的可爱之处。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两位中国男的对比。不知是编者有意还是无意的安排,在士人曾国藩后,紧接着的章节就是圣人武训。这二者并没有任何关联,却产生了强烈的映照性。在如今铺天盖地的成功学书中,曾已成为现代社会追捧膜拜的偶像。无论从哪方面讲,他都符合这个时代人们对成功男士所下的定义。他的资质不高,但“志向远大,性格倔强,意志超强,克己唯严,标榜道德”,通过孜孜不倦的努力,跻身精英的行列,并且成为精英中的佼佼者。作为官场楷模的曾国藩,在我们这个只看到塔尖儿而不看塔底的社会里,他的一生可真是一部励志的好教材。正如作者所言,他“实现了儒生们梦想的大业,被人称为‘完人’”。但个人就如历史一样,是个多棱体,看到什么取决于我们观看的角度,刺目的光亮背后并非还是光亮。作者笔锋一转,戳穿了荣耀背后的黑洞,“他只是做了儒家的好学生,而没能突破传统文化的藩篱。这位圣人缺乏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最可贵的个体人格。”说白了,他没人性。当整个社会都以一位没人性的‘完人’为奋斗楷模时,个体的向上攀爬只会加速群体的沉沦。随后一篇的圣人武训,则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真正华彩的一面,那也是接近神性却被我们早已摒弃的一面。鲁西平原的穷乞丐武训,三十年多年来诚心诚意行乞,为家乡修建了三座义学堂。个体的苦行成就了他人的幸福。其行为感召了同代和后来的主流人士们。“他强大的力量重构了苦行的意义,苦行在那里不再是悲惨生活的象征,而是一种心灵人格和精神趋于完善的途经。”曾国藩与武训,都走到了金字塔的极端处,一个居塔尖儿,一个被压在底部,但对于后者,我们却只能脸红地仰视,连称颂都是多余。
思考昨天,是为了让今天能变得更好些。书中的每个人,无论是对微观的人生也好,还是对整个宏观的社会也好,都是一面可鉴的镜子,它照见的是有瑕疵有闪光点的人性,是个体无法挣脱的时代枷锁。这些男性,出身各异,来自大江南北。从社会身份上讲,涉及范围很广,有官员,企业家,知识分子,黑帮老大,特工,棋手等等,既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士,又有不太出现在主流叙述中的奇人。余世存从历史的深海里,为我们打捞了这些或被湮没或被卷走的生命,试图还原历史本真的面目,借古鉴今。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写下了“男儿志兮天下事,但有进兮不有止,言志已酬便无志”的悲壮诗句,那种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愤懑,并非所有人都能承受得起。轻巧者如情场集邮男胡兰成,可以在玩完女性意淫完政治之后,挥挥手走开,在另一个国度里写下华丽丽的《今生今世》,却没有为身后的故乡和女人流下一滴真心的血和汗。而《中国男》中的所有人物,且不论品格如何、个性又是怎么复杂,是人杰还是枭雄,至少在生命的全盛时期,他们都是扎根在这片国土的男人,是实实在在为时代为民族做事的人。纵使顽劣如张学良者,也能在关键时刻,直面历史交给他的重任。“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也正是余世存所推崇的中国男性应该秉持的精神吧!
读罢此书,不禁想起作者的好友毛喻原翻译的法拉奇的《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中的那段文字:“如果你生为一个男人,我希望你成为那种我经常梦想的男子汉:对弱者赋予同情,对傲慢者给予轻蔑;对那些爱你的人抱以宽宏大量的气度,与那些想支配你的人作殊死的斗争。”如果说,法拉奇说出了我们的心声,说出了我们对男性的期望的话,那么好吧,但愿如是所说,虽然一切逃不过天意。
文\ 王丹华
“这个世界会好吗?”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似乎永远也给不了令人心生阳光的答案。活在当下的现代人,面对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是惶恐不安顾左右而言他的,不敢作答。反观人类自身,不禁也要问,千百年来,作为社会脊梁的男性群体,究竟在推动社会进步上,付诸了何种行动,承担了何种责任?是铁肩担道义的踽踽前行,还是空留一番豪言壮语后的黯然落幕?
走出中国非常话语的余世存,这次以为人物塑像的手法,描述了浮沉于近代衰世中的四十一位中国男性。写历史的分寸不好把握,往浅里写容易变成谐谑,从而失去本该有的厚度,往深里写,可读性上很可能会受到影响。余世存的特点是能把历史写得既好看而又有深度。他的文字有情,这也正是其为文的可贵之处。他陈述历史事实,不乏理智的思考与犀利的评判,但无论对笔下人物的过往历史,还是当今现实,都投入了强烈的情感。这并非说余的陈述不客观,感情不节制,只是这位性情中人,在评述中确实难掩对这些人物的爱憎喜恶。而这也正是这部作品的可爱之处。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两位中国男的对比。不知是编者有意还是无意的安排,在士人曾国藩后,紧接着的章节就是圣人武训。这二者并没有任何关联,却产生了强烈的映照性。在如今铺天盖地的成功学书中,曾已成为现代社会追捧膜拜的偶像。无论从哪方面讲,他都符合这个时代人们对成功男士所下的定义。他的资质不高,但“志向远大,性格倔强,意志超强,克己唯严,标榜道德”,通过孜孜不倦的努力,跻身精英的行列,并且成为精英中的佼佼者。作为官场楷模的曾国藩,在我们这个只看到塔尖儿而不看塔底的社会里,他的一生可真是一部励志的好教材。正如作者所言,他“实现了儒生们梦想的大业,被人称为‘完人’”。但个人就如历史一样,是个多棱体,看到什么取决于我们观看的角度,刺目的光亮背后并非还是光亮。作者笔锋一转,戳穿了荣耀背后的黑洞,“他只是做了儒家的好学生,而没能突破传统文化的藩篱。这位圣人缺乏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最可贵的个体人格。”说白了,他没人性。当整个社会都以一位没人性的‘完人’为奋斗楷模时,个体的向上攀爬只会加速群体的沉沦。随后一篇的圣人武训,则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真正华彩的一面,那也是接近神性却被我们早已摒弃的一面。鲁西平原的穷乞丐武训,三十年多年来诚心诚意行乞,为家乡修建了三座义学堂。个体的苦行成就了他人的幸福。其行为感召了同代和后来的主流人士们。“他强大的力量重构了苦行的意义,苦行在那里不再是悲惨生活的象征,而是一种心灵人格和精神趋于完善的途经。”曾国藩与武训,都走到了金字塔的极端处,一个居塔尖儿,一个被压在底部,但对于后者,我们却只能脸红地仰视,连称颂都是多余。
思考昨天,是为了让今天能变得更好些。书中的每个人,无论是对微观的人生也好,还是对整个宏观的社会也好,都是一面可鉴的镜子,它照见的是有瑕疵有闪光点的人性,是个体无法挣脱的时代枷锁。这些男性,出身各异,来自大江南北。从社会身份上讲,涉及范围很广,有官员,企业家,知识分子,黑帮老大,特工,棋手等等,既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士,又有不太出现在主流叙述中的奇人。余世存从历史的深海里,为我们打捞了这些或被湮没或被卷走的生命,试图还原历史本真的面目,借古鉴今。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写下了“男儿志兮天下事,但有进兮不有止,言志已酬便无志”的悲壮诗句,那种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愤懑,并非所有人都能承受得起。轻巧者如情场集邮男胡兰成,可以在玩完女性意淫完政治之后,挥挥手走开,在另一个国度里写下华丽丽的《今生今世》,却没有为身后的故乡和女人流下一滴真心的血和汗。而《中国男》中的所有人物,且不论品格如何、个性又是怎么复杂,是人杰还是枭雄,至少在生命的全盛时期,他们都是扎根在这片国土的男人,是实实在在为时代为民族做事的人。纵使顽劣如张学良者,也能在关键时刻,直面历史交给他的重任。“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也正是余世存所推崇的中国男性应该秉持的精神吧!
读罢此书,不禁想起作者的好友毛喻原翻译的法拉奇的《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中的那段文字:“如果你生为一个男人,我希望你成为那种我经常梦想的男子汉:对弱者赋予同情,对傲慢者给予轻蔑;对那些爱你的人抱以宽宏大量的气度,与那些想支配你的人作殊死的斗争。”如果说,法拉奇说出了我们的心声,说出了我们对男性的期望的话,那么好吧,但愿如是所说,虽然一切逃不过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