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仍狂谁家子
宋教仁(1882~1913)中国民主革命家。字遯初,号渔父,湖南桃源人。1904年在长沙与黄兴、刘揆一等创立华兴会,策动起义未成,流亡日本。1905年参加发起同盟会,任《民报》撰述。1911年初回上海,任《民立报》主笔。旋与谭人凤等组织同盟会中部总会,决定以长江流域为中心发动革命。武昌起义后积极促成上海、江苏、浙江等地起义和筹建临时政府。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法制院院长,参与南北议和,临时政府北迁,任农林总长。8月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取得多数席位,极力鼓吹成立政党内阁,以制约袁世凯。1913年 3月,在上海车站被刺死。今有《宋教仁集》。
◎历史当然不容暴力政治的逻辑骤然转换成政党政治,它需要时间和生命的献祭牺牲。一如谭嗣同为变法流血,宋教仁命定为宪法流血。
◎他自负“民众信赖我们,政治的胜利一定属于我们”,忘了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空间或社会公共领域是极为虚幻的,更不用说,他的同志都不一定信赖他。
我们中国的现代转型是一件空前复杂的大事,历史人物、英雄与时势、社会基础之间的关系也异常复杂。归根到底,英雄们可以打造时势,可以指示历史的道路,却不能创造历史,他们创造的只是自己的历史。历史是合力的结果。固然“人亡政息”的事实历历在目,但我们不能庆幸说,袁世凯死了,皇帝制度寿终正寝了,因为如此我们就太小看了当时的其他人,小看了我们自己的历史性。可惜的是,我们中国人经常会持有如此的“英雄史观”。尤其是,这种英雄史观用在负面的历史人物身上时显得牵强、滑稽,为人们弃而不用,但人们却多用来看待历史上的正面人物或悲剧人物。宋教仁就是后者的典型。因为他的死,人们感叹说,中国的宪政梦想破灭了。
宋教仁字得尊,号敦初,或钝初、遁初;因为桃源渔父所救,后来别号渔父,笔名犟斋。1882年 4月 5日生于湖南省桃源县上坊村湘冲(今八字路乡渔父村)。天资聪颖,勤奋好学,自幼以文名于乡里。十岁时,其父宋宗泮不幸病逝,赖母亲万氏抚孤苦读,而眼光落实于历史国是。1894年,甲午战争中国败绩,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消息传到湘冲,宋教仁写下“要当慷慨煮黄海,手挽倭头入汉关”的诗句。
在漳江书院,少年宋教仁研读明末黄宗羲、顾炎武等人的著述,并开始接触《原富》、《法意》以及《天演论》等书。眼界大开的宋教仁在自己的书房内挂出“办天下事,自欧亚始;读古今书,在秦汉前”的自勉条幅。有一次,宋教仁意气风发地对朋友说:“中国苦满政已久矣。自英雄出,雄居武昌,东扼九江,下江南,北出武胜关,断黄河铁桥,西通巴蜀,南则取粮于湘,系鄂都之头于时,然后可以得志于天下。”
出生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宋教仁,因此在新世纪之初就已经崭露头角。1903年 11月 4日,黄兴在长沙筹备成立华兴会,二十一岁的宋教仁应邀参加,是筹备会十二名成员之一。第二年2月 15日,宋教仁又参加了华兴会正式成立大会,他和刘揆一均被推举为华兴会副会长。宋教仁、胡瑛还奉命去湖北,在武昌成立华兴会湖北支部。随后又前往东京,与孙中山结识,参与同盟会的组建工作,担任同盟会司法部检事长。他与陈天华、程家柽创办《二十一世纪之支那》,宣传革命思想。后来这份报纸改名《民报》,也就是同盟会的机关报。
宋教仁(1882~1913)中国民主革命家。字遯初,号渔父,湖南桃源人。1904年在长沙与黄兴、刘揆一等创立华兴会,策动起义未成,流亡日本。1905年参加发起同盟会,任《民报》撰述。1911年初回上海,任《民立报》主笔。旋与谭人凤等组织同盟会中部总会,决定以长江流域为中心发动革命。武昌起义后积极促成上海、江苏、浙江等地起义和筹建临时政府。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法制院院长,参与南北议和,临时政府北迁,任农林总长。8月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取得多数席位,极力鼓吹成立政党内阁,以制约袁世凯。1913年 3月,在上海车站被刺死。今有《宋教仁集》。
◎历史当然不容暴力政治的逻辑骤然转换成政党政治,它需要时间和生命的献祭牺牲。一如谭嗣同为变法流血,宋教仁命定为宪法流血。
◎他自负“民众信赖我们,政治的胜利一定属于我们”,忘了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空间或社会公共领域是极为虚幻的,更不用说,他的同志都不一定信赖他。
我们中国的现代转型是一件空前复杂的大事,历史人物、英雄与时势、社会基础之间的关系也异常复杂。归根到底,英雄们可以打造时势,可以指示历史的道路,却不能创造历史,他们创造的只是自己的历史。历史是合力的结果。固然“人亡政息”的事实历历在目,但我们不能庆幸说,袁世凯死了,皇帝制度寿终正寝了,因为如此我们就太小看了当时的其他人,小看了我们自己的历史性。可惜的是,我们中国人经常会持有如此的“英雄史观”。尤其是,这种英雄史观用在负面的历史人物身上时显得牵强、滑稽,为人们弃而不用,但人们却多用来看待历史上的正面人物或悲剧人物。宋教仁就是后者的典型。因为他的死,人们感叹说,中国的宪政梦想破灭了。
宋教仁字得尊,号敦初,或钝初、遁初;因为桃源渔父所救,后来别号渔父,笔名犟斋。1882年 4月 5日生于湖南省桃源县上坊村湘冲(今八字路乡渔父村)。天资聪颖,勤奋好学,自幼以文名于乡里。十岁时,其父宋宗泮不幸病逝,赖母亲万氏抚孤苦读,而眼光落实于历史国是。1894年,甲午战争中国败绩,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消息传到湘冲,宋教仁写下“要当慷慨煮黄海,手挽倭头入汉关”的诗句。
在漳江书院,少年宋教仁研读明末黄宗羲、顾炎武等人的著述,并开始接触《原富》、《法意》以及《天演论》等书。眼界大开的宋教仁在自己的书房内挂出“办天下事,自欧亚始;读古今书,在秦汉前”的自勉条幅。有一次,宋教仁意气风发地对朋友说:“中国苦满政已久矣。自英雄出,雄居武昌,东扼九江,下江南,北出武胜关,断黄河铁桥,西通巴蜀,南则取粮于湘,系鄂都之头于时,然后可以得志于天下。”
出生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宋教仁,因此在新世纪之初就已经崭露头角。1903年 11月 4日,黄兴在长沙筹备成立华兴会,二十一岁的宋教仁应邀参加,是筹备会十二名成员之一。第二年2月 15日,宋教仁又参加了华兴会正式成立大会,他和刘揆一均被推举为华兴会副会长。宋教仁、胡瑛还奉命去湖北,在武昌成立华兴会湖北支部。随后又前往东京,与孙中山结识,参与同盟会的组建工作,担任同盟会司法部检事长。他与陈天华、程家柽创办《二十一世纪之支那》,宣传革命思想。后来这份报纸改名《民报》,也就是同盟会的机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