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当时的领导班子动摇了推进改革的决心。以至于,主要领导前脚刚刚在上级机关听取了加快推进企业改革的会议,后脚就在老机运的中层干部会议上,向大家郑重表示:“在座的,有的北京市集中供热排热烟筒吊装跟了我一辈子,让你们下岗,我下不了手。请放心,我不忍心让大家失去岗位,努力让大家人人有饭吃。”和盘掏出的这番心里话,的确动人,的确给一小部分人吃了个定心丸,的确有利于企业一时的稳定,但却把机运全体员工的长远利益,企业的持续、健康的发展给放在了第二位。于是,老机运的改革变成了一种夹生饭。
——为了宽慰干活挣钱人的心态,老机运也实行了项目法施工,与项目负责人签订项目经理负责制协议。但年底算账,仍是按照老套路,“均贫富”,把能挣的均给少挣的或不挣的,对自己的亲兵系统总是及时给予关照,而对真正闯市场、真正给企业带来效益的一些部门,却并不能及时、严格兑现奖励。这种按兵不动的改革严重挫伤了勇闯市场的那一部分人的积极性。
——吊装业务也进行了重新组合分配,由单机制改成了按吊车型号划分组合,成立了一个履带吊和一个汽车吊两个核算单元,结束了内部同型号吊车争活打架的局面。但由于吊车的老旧状况没有改变,检修与设备部门仍旧围绕着设备状况进行着维修、巡检、零部件采购、维护等一系列周而复始的工作。一部20世纪80年代进口的二手吊车,前后修了近一年,花了140多万元也没能恢复元气,由于没达到性能要求,只得搁置。设备部的老部长赵振华曾提议,能不能拿老机运的几台旧吊车,换别人一台新吊车用,换回的新吊车既能满足老机运需要,又能提高自己的吊装效率,何乐而不为呢?主意虽好,但老机运章程里没有可执行的条款,万一出了事,谁来承担责任?好主意被搁置一边。
——在重用人才方面,也做了一些努力。有位东北工学院本科毕业的高才生,由于学有所成,还能学以致用,被引进到老机运。从修理厂机修专业员岗位,到设备部管理员,再到机动科副科长,哪个岗位都表现得非常出色,在2006年老机运贯彻上级推进改革指示过程中,被提升到经理助理的岗位挂职培养,同时兼管一个车间的主要工作。表面上,他被提升为经理助理,主管一个单位的工作。实际上,自己组织讨论定下的经营目标无法认真实施,自己对下面没法正常安排工作。最后,大家都明白了:他一个初生牛犊,根本就没有资格发号施令,他不过是老机运公司在“锐意改革”中“重用年轻人”的一个大花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