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总理回去不久,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出口退税的扶持政策帮助纺织企业。然而此后不久,金融危机又来了。
实际上,纺织行业从2007年开始就已经感觉到压力比较大了,一方面是国内通过七八年的高速发展以后,产能上升比较快,供大于求的矛盾开始显现;另一方面,加上出口汇率的影响,包括出口退税的一些影响,从2008年开始,还受到贷款利率等一些因素的影响。在金融危机发生以前,纺织行业已经是步入一个低谷期,在低谷运行。所以在整个发展过程当中,一方面是行业走入低谷,再加上金融危机的双重打击,压力就非常大。
感受到金融危机压力的还有赵启文。一个与他合作多年的国际服装品牌倒闭赖账,给了他当头一棒。
“这笔单子能有300万美元左右,就搭进去了。货后来是拿回来了,也是动了不少的脑筋,给拿出来了。但是损失肯定是有的。为什么呢?卖不出价钱了。原来一件衣服比如说5美元,6美元,现在可能连两美元都卖不出来,所以损失肯定大了。这一个风暴,简直不是风暴,就是海啸。”赵启文看上去很着急。
吃了亏的赵启文,开始谨慎起来。可是,由于光明的贴牌业务属于产业链中较低端的环节,品牌、技术和销售渠道都掌握在别人手中,所以往往受制于人,当金融海啸袭来时,订单更紧俏,价格战让光明的利润一降再降。最低时,光明的利润率只能维持在5%。而这个数字正是如今中国大部分纺织企业的基本水平。
经历一场金融危机的洗礼,赵启文和他的同事曾经一度情绪低落。
“大家还有个什么思想?说现在纺织业跟服装业是夕阳企业。国家的导向,或者是政府的导向主要是想拉动内需,比如房地产、交通、铁路。纺织、服装是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有社会贡献,但是效益并不大。所以这样干,真没有干头。所以当时情绪很低落。”赵启文叹了口气。
2009年2月,国务院公布《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将纺织业列入振兴产业,一系列实施细则随后出台,这让赵启文看到了国家对振兴纺织业的决心,他也重新鼓起了勇气。
“在你决定改变的时候,当时面临最大的困难是什么?”记者问道。
“最大的困难就是怎么把全厂,特别是领导层的思想统一起来,不要被它吓倒。不要受社会上对纺织服装所谓夕阳产业误导所影响,这是最大的困难。”赵启文表现得很自信。
“非常高兴最近国务院出台的有关纺织服装的振兴计划,从中国的纺织服装业来看,传统的未必一定是落后的,是夕阳产业。因为中国有13亿人口,世界有那么多人口,需求总是存在的,关键是怎么样在服装产业当中提升档次,提升创建品牌和建立营销渠道的能力。”徐惠娟充满信心。
20世纪50年代,他的品牌曾经辉煌一时。
80年代,他又是率先走出国门的。
时过境迁,昔日的品牌哪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