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出口大户生存调查 (15)

出口生死劫:中国出口的谋与变 作者:CCTV中央电视台《中国财经报道》栏目组


便宜的土地、熟练的工人、完善的配套和地方政府的扶持,这的确让许多东部的大企业希望到成都来投资建厂,然而当中国鞋业出口遭遇危机的时候,这些企业纷纷调整了扩产计划,在这种环境下,成都打造出口基地,该靠什么呢?

有一个测算,全国各地川籍制鞋工人约有50万人,占全国制鞋工人近1/3。这可以说是成都人的优势,但是我们派往现场采访的记者也在担忧—优势再大,可眼下毕竟是金融危机,在这个档口,成都鞋继续打造一个出口基地,这行得通吗?

2008年年末,沿海地区大的制鞋基地纷纷卷入金融海啸之中。据亚洲鞋业协会数据,广东东莞、惠州等地近1 000家鞋厂及相关配套企业关门歇业或者外迁。

与此同时,2009年一季度,成都鞋类产品出口0.48亿美元,同比下降27.4%。成都本地有1 500多家鞋厂,这些鞋厂的海外订单也在剧减,产能普遍下降了40%。

在成都市区的一处老巷子里,几间民房被改成了车间,30多个工人被分配到几道工序上,手工制作童鞋。廖彩伟是这家鞋厂的老板,他仔细盯着每一道工序,时不时跟工人强调工艺上的要求。眼下海外订单利润缩减很大,120元一双的鞋,毛利只有三五块钱,质量出现一点纰漏,就没钱可挣。廖彩伟的小鞋厂可以说是成都鞋业的典型缩影。几百名工人手工制作皮鞋,接单贴牌生产。

“我们的鞋业自主品牌比较少,绝大多数企业都是依赖于贸易商的订单,企业创新开发的能力也比较弱,主要是模仿沿海企业的一些款式,绝大多数企业都是这种情况。”雷鸣惊多少有些忧虑。

往年年初的头四个月,廖彩伟能接到超过13万双的海外订单,2009年现在总共只接到3万多双。订单少了,他不得不停了其他两个车间。廖彩伟告诉记者,因为小作坊不正规,客户就是有订单也不敢下过来。

廖彩伟接触过几个西班牙和俄罗斯客商,他们表示只要廖彩伟上了生产线,他们愿意把订单发过来。不过廖彩伟也清楚,投建新厂前前后后要500多万元,对他来说,差不多是把全部家当压上去了。

“这肯定有压力,我们是白手起家的,也害怕投进去收不回来,尤其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大家赚了钱不想再投资了。”廖彩伟不无忧虑。

让廖彩伟稍感宽慰的是,崇州鞋类工业园里,一个中小企业孵化园建成了。这个孵化园由政府规划,里面都是风格统一的办公楼、厂房和员工宿舍,最低只需要90万元,就可以拥有自己的标准化小工厂。成都商务局的李皓告诉记者,同样是小厂,一旦孵化之后,提高了标准,小鞋厂也有自己的优势。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