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天生就是个竞争的地方,激烈的竞争使商品和劳务的供应稳步提高,价格更为低廉。某家公司供应更好的产品(或更有效生产),竞争公司的利益受影响,但整个经济却受益。于是,生产厂商厌恶竞争,因为竞争使他们战战兢兢、如履薄冰,降低了边际收益,在位厂商(尤其是大厂商)总是想方设法控制市场、限制竞争,有时他们设法通过院外游说左右政府,通过立法和采取保护措施提高潜在厂商进入市场的门槛。最近金融、高科技和生物技术企业拥有新创意的专利就是个例证。
政府可通过实施反托拉斯法和必要时干预市场的方式很好地保持市场的竞争性,无论如何,这样的政策应该符合增进竞争而不是限制竞争的目标。这在过去并没有完全做到。例如,航空管制使机票价格几十年来居高不下,具体细节可参见第11章的内容。
竞争以小博大,使经济趋于最优
很容易就能列举出一堆竞争带来的好处,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好处无处不在,但有些好处不是显而易见的。这里列出的仅是其中的一部分:
竞争使价格处于低位、边际利润得到控制。为了保持市场份额,企业往往随同竞争对手进行降价(或维持原价不变)。因此,在充分竞争市场,价格总是面临单边降价的压力。
竞争性市场中的企业有很强的通过质量与服务的改进赢得竞争的动力。
价格和边际利润的下降压力促使企业不断提高效率,否则只能关门大吉。
结果,竞争性市场比缺乏竞争的市场有更多的创新和更快的生产率增长。
最终,竞争缩小了腐败和权钱交易的空间,加快民主化进程。
大萧条过后,世界上许多地方弥漫着强烈的反市场情绪,这导致政府通过管制对关键产业干预的加强,有些方面甚至是完全控制。不过风水轮流转,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快速复苏和对工业过度管制的关注,市场机制重新受到青睐。在此期间,许多经济学家提出了“俘虏管制”的担忧,即受管制企业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左右管制者的行为,使自己(受管制企业)获得巨额好处,庞大的费用开支却由消费者买单。
于是,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美国的许多产业(然后是欧洲和世界上的其他地方)开始解除管制(或私有化)。此后的20年里,航空、天然气、铁路运输和货运等部门由于竞争的加强,运营成本和消费者支付的价格(物价调整后)下降了25%~75%。在许多情况下,服务质量也得到改善(比如,更多的选择、更快捷的周转和更便于消费者的时刻安排)。这些都是竞争加剧取得以小博大较好效果的典型例子——带来的好处被经济学家命名为“社会剩余”。
在其他国家也能找到类似的事例。在日本,有些领域(家用电器、机器人、精密仪器和交通工具)的国内竞争非常激烈,这些领域在世界上都处于领先地位;但其他领域如服务业、零售业、化工产业、软件业和服装业没有什么竞争对手,并普遍存在政府干预,这些产业几乎没有竞争,日本消费者为竞争缺乏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很典型的例子是日本的照相机行业,纽约的价格低于东京的价格,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纽约的零售业竞争更激烈,边际利润比东京受保护的同行低得多。
表91解除管制对成本和价格的影响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