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天气预报》30年的怀旧线索(15)

咱们的天气预报 作者:宋英杰


一般正常的新闻播报速度在250~300字/分钟,而我们曾经好奇地测算过,最快的时候,天气预报主持人的语速曾经达到530字/分钟,属于严重“超速行驶”。

最国际视野的天气预报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啸发生。《天气预报》随即开始每天讲解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的天气状况,这是《天气预报》节目第一次持续播报“涉外”天气。

“搬”到春节联欢晚会现场的天气预报

1997年2月6日,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午夜钟声敲响,杨丹现场直播天气预报,“北方除了内蒙古东部和东北地区瑞雪纷飞之外,基本上都是风和日丽的晴朗天气,而南方地区则沐浴在绵绵细雨之中。新春的阳光雨露给我们带来新的希望,预祝来年又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丰收年。”它像一首报春的小诗,深深地留在我们很多人的记忆之中。

气象题材邮票

最古老的气象邮票是1958年发行的“特24”邮票,3枚(见图1-37)。

图1-37 1958年发行的“特24”邮票

第一枚上面是东汉张衡研制的著名的测风仪器—相风铜鸟。它比现在通用风向标更具艺术效果。

第二枚是在一个电闪雷鸣的背景下,带着探空仪的探空气球。气球肩负着了解高空风、气压、温度的职业责任。当然,现在人们更多的是在各种庆典场合看到拖曳着大红标语的大气球。

第三枚展现的是大风信号塔。在那个年代,关于台风的各种颜色的预警信号,是通过信号塔而不是电视预报传播的。

第二组气象邮票是在即将改革开放的1978年发行的“T24”邮票,5枚(见图1-38)。

图1-38 1978年发行的“T24”邮票

第一枚是“气球探空”。注意一下,放气球的可是一位藏族女探测员。

第二枚是“气象雷达”。这在当时是最现代化的“武器”啊!相当于医院里探测疑难的“B超”哦。

第三枚是“天气预报”。那时候用的还是手绘的天气图和很简易的计算机(而现在,每秒上千亿次的计算机都不算什么了),那时的天气预报员似乎还有那个年代“赤脚医生”的影子。

第四枚是“气象哨组”。当年的气象哨有点全民皆兵的味道。阶级敌人是敌人,坏天气也是我们的敌人。据说现在的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先生当年就是一个红领巾气象哨的“哨长”。

第五枚是“人工消雹”。像痛歼来犯之敌一样,对着一片黑压压的云迎头痛击。那时候的人工影响天气,虽然范围小、种类少,但因为可以保护农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庄稼,所以在农村颇受礼遇。

除此之外,1959年的“纪64”,1960年的“特37”,1979年的“T41”中也都有气象内容,体现的基本是孩子们从小对气象的浓厚兴趣,其中雨量计和百叶箱(见图1-39和图1-40)成为气象的标志性物品。

在迎接21世纪来临之际,中国邮政发行了第三组,也是迄今最新的一组气象邮票“2000-23”,共4枚(见图1-41)。

图1-41 迄今最新的一组气象邮票“2000-23”

第一枚是气象卫星。我们的气象卫星是1988年9月问世的。现在我们既有极轨卫星,也有静止卫星。气象卫星云图已然成为气象节目中最直观的监测方式。

第二枚是青藏高原气象考察。这项内容不太为人所熟知,但它却是认识气象变化本原的一项基础性的大规模考察。

第三枚是数值预报。依托巨型计算机以数学方程计算天气变化的物理过程,使天气预报在专业预报人员主观经验的基础上有了可资信赖的客观依据。

第四枚是人工增雨。用飞机飞播凝结核,可见现在的天气并不完全是老天爷的意志体现,人们在一定程度上矫正着老天爷的行为。有专家估算,现在每6滴雨中几乎有1滴就是人争取来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