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语中的天气观
宋英杰
做领导,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做工作,要(像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发生时的)雷厉风行,不要(连绵阴雨中的)拖泥带水;探讨问题,要和风细雨,不要暴跳如雷;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要雪中送炭,不要雪上加霜……
粗略地统计,中国成语中直接反映天气现象、天气规律以及源于天气而高于天气的成语占成语总量的8%左右。可以说,对于天气的观察和感悟丰富了一个民族的智慧和文化内涵。
生活中,人与人的接近往往是从问寒问暖开始的。表征“闲谈”的两个词汇,一个是聊天,一个是寒暄(寒为冷,暄为暖)。可见探讨天气,是非常社会性的初始话题和常规话题。
尽管人们积淀了很多对于天气的规律性认识,但是万千气象的变化依然经常超出人们的预想和推算能力,所以“天有不测风云”成了人们对自我局限性的基本共识。
风云,成为一种可具象的神圣,在崇尚英雄的年代,叱咤风云的英雄才是最伟大的英雄,正所谓“风云人物”。在一个没有天气控制能力的年代,人们会自然萌发出一种翻云覆雨、呼风唤雨、响遏行云的驾驭渴望。“人定胜天”是近代才有的一种所谓英雄主义气概,而在靠天吃饭的小农社会,“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人们希望春华之后有秋实,担心华而不实。人们所祈求的好天气的最高境界就是“风调雨顺”以及风调雨顺后“谢天谢地”的感恩心理。但是,在一个对于天气灾害的预测和防范能力比较弱的年代,人们面对天气依然能够萌生出很多风花雪月的浪漫情怀和乐天态度,这或许是今天越来越缺失的东西。
在对季节的偏爱度方面,成语中对于春季给予了铺天盖地(铺天盖地也起源于天气:云铺天,雨盖地)的正面描述,春的出镜率和美誉度是最高的,人们希望看到的是满园春色、满面春风;春天过去了,大家还希望妙手回春。在物质和精神层面,春天无疑是人们的第一志愿。固然春天是以播种催生丰收希望的季节,一年之计在于春,但相信古时的春天没有现在这么多的沙尘,那时候的“满面春风”是和煦而温润的,具有一定的润肤效果,想必不是现在干燥的六到七级大风。以沾衣欲湿的雨和吹面不寒的风,春天诠释着一种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