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可能加大世界经济发展的波动性。例如,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5年2月巴林银行倒闭、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近年来阿根廷的金融和经济危机、与国际金融密切相关的苏联国家和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大规模倒退,以及日本经济10多年启动不起来,处于新经济的美国也发生了衰退等,都对世界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充分暴露了世界金融市场等事物的发展过程给世界经济带来的消极影响。
三是可能加大世界经济发展的矛盾性。当代资本主义的矛盾错综交织,使全球经济充满了不平衡、不协调、不稳定和各种危机。在发达国家之间,以及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战、货币战接连不断,并波及整个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美国,凭借其经济实力和在世界中的优势地位,对他国的干预、制裁、威胁越演越烈,甚至发动军事侵略。这理所当然地引起其他国家的反击,从而加剧了世界范围内的矛盾、摩擦和斗争。这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同样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经济全球化的利弊有三种可能性:利大于弊、弊大于利和利弊相当。对特定的主体来说,重要的问题是要弄清楚对谁利大于弊,对谁弊大于利。对少数发达国家来说,肯定是利大于弊;而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利弊具有不确定性,关键取决于国家的原有基础和现行对策。
德国《新德意志报》2000年7月22日发表“全球化、美国谋求霸权和基辛格的担心”一文,文中引用了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话:“全球化对美国是好事,对其他国家是坏事……因为它加深了贫富之间的鸿沟。”德国总理施罗德发起的,美国、德国、加拿大、法国、意大利等14国政府首脑参加的2000年6月3日柏林国际会议通过的《21世纪现代国家管理柏林公报》承认,不能听任全球化任意发展,因为“全球化没有给所有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带来利益”。联合国2000年《人类发展报告》也承认:“迄今为止的全球化是不平衡的,它加深了穷国和富国、穷人和富人的鸿沟。”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劳资关系
国际劳工局1998年发表了罗伯特·基洛的《把握全球化的挑战─ 一项工会议程》的工作报告,该报告详尽地分析了全球化给劳工阶层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方面,全球化实际是世界范围内的两极分化。过去30年来世界多数地区进出口贸易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都在增长,但增长率大不相同。亚洲的增长率最高,从1960年的67%增长至1992年的约100%;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作为一个地区整体,其进出口贸易从1950年的约40%增长至1992年的约58%;拉丁美洲的增长平缓;非洲在1950~1992年实际上是负增长,它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也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3%下跌到1995年的1%。这种不平衡还表现为各个地区内部的贸易增长快于地区间贸易的增长,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以及其他区域性贸易集团的成立更助长了这种趋势。此外,当前世界贸易的不平衡还表现在相对少数的企业占有相对大量的贸易额,跨国公司的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交易占全球贸易额的1/3。另外1/3则是在各跨国公司之间进行的。当前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估计超过万亿美元,其中世界100家最大的跨国公司占1/3。全球约有4万家跨国公司,1992年它们的销售额高达5万亿美元,超过同期世界出口总值,然而,它们只雇用了全世界2%~3%的劳动力。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的外国直接投资在东亚和中国的增长最快,增长额的80%以上投向中国,其余则主要投向9个亚洲、拉美、非洲的国家和地区。世界最贫穷的47个国家只得到跨国公司投资总额的,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国家得到的外国直接投资在发展中国家所占的份额不断减少。全球化正在拉大世界各国和各地区间的经济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