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在你们的会议停滞不前时失去耐心,也不要在对方面前失去信心(除非讨论的方向明显和你的意图背道而驰)。即便你最终把话题转入了正轨,你们的谈话内容仍然很有可能是零散的,含混的。记住中国式的特有思维方式--在商务谈判的时候,中国人的逻辑是概念化的,实用的而并非西方习惯的逻辑性的,直截了当的。
中国人不会像西方人一样,看着合同一条一条地讨论,他们没有一个既定的模式,而是宁愿在某几个点上进行讨论。而这正是你要打起全部精神倾听和判断的地方,“好”是真的答应你的请求还是“好,我们再看看其他还有什么”。就算你被直接拒绝也不要灰心(虽然这种情况很少见),说不定那是说:“我们现在不感兴趣,但是还可以再谈嘛……”
在一些很少接触西方商界的省份和区域,特别是和国企领导们打交道的时候,你会遭遇典型的中国式问候--套话。在这些人群中,职位高低和等级观念是彼此间坦诚交流的阻碍。
一个典型的“中国式”会议
海花曾陪同一位欧洲客户参加一个与地方某大型国有企业探讨合资项目的会议。这个国企的老总率领一支10人的队伍参加会议,先从数量上压倒了海花和她的这位客户。接着他做了开场发言,全程回顾了从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到胡锦涛主席领导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所做的一系列努力,才使得他有这个机会见到像海花她们这样的贵宾。整个发言长达20多分钟!
会议终于在2个多小时后结束了(其中大部分时间是那位老总在侃侃而谈),这位欧洲客人马上私下问海花:“他到底想说什么?”海花解释道他基本上说的都是一些套话。其实他真正的希望是在讨论具体合作之前到欧洲访问并参观欧洲客户的公司,但碍于第一次会议时所有下属都在场,这是唯一得当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