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经商,能看见别人看不见的商机,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如果有付诸行动的魄力,没有不成功的。
山西蒲州(永济)商人王海峰是明嘉靖年间人,他一开始参与贩盐,也曾去过两淮盐场,还跑过陕西、甘肃和四川一带。在长期闯荡中,他渐渐认识到,经商要独辟蹊径。经过慎重选择,他看中了长芦盐区,准备到那里大显身手。然而,当时那个地方,官僚显贵和地方豪绅上下勾结,贩运私盐的人很多,而且当地居民刮盐碱自制土盐的也不少,所以盐的销售量锐减,许多商人纷纷离去。王海峰则有不同于别的盐商的看法,他想:长芦盐区是春秋时齐国管仲收鱼盐之利的地方,闻名全国的商业始祖陶朱公范蠡也是从此地致富千金的,现在人们都不去此处贩盐,不正是给自己空下了施展才能的舞台吗?他义无反顾地奔赴沧州,先对当地盐区的盐政和盐的生产、运销历史做了详细调查,分析总结了盐业管理上的若干经验、教训。他将自己调查所得和整顿盐制的建议,向地方官员做了反映,呼吁政府要严刑峻法、打击走私。王海峰的建议得到政府的采纳,长芦盐区经过整顿,果然运销又繁荣起来,盐税收入一下子增加了三倍多,王海峰也借机发展自己的盐商业务,大获盐利,成了这一盐区闻名遐迩的富翁。
许多人都见过一幅李闯王率义军进北京的油画:画上的李闯王和他的部下都戴着一种特制的凉帽,有人说那是陕西的特产,殊不知这些凉帽中还流传着一则晋商见人之所未见的故事。
话说山西交城县清化堡村有个叫王权的,在家务农。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春,交城大旱,粮价飞涨,王权与年迈的父亲连糠菜都要断炊了。村里不少青年投奔了交城山农民起义军去了。当时王权去北京投靠当店铺伙计的兄长,想让他们给自己谋个差事。不想兄长嫌他长相不好,不让他站柜台,只让他侍候卧病在床的东家。王权貌虽丑陋,但心地善良,生性勤快,他每日熬汤煎药、端屎倒尿侍候东家,时刻不离左右。由于他的精心照顾,东家病体渐渐痊愈。病好之后,东家拨给王权500两纹银,让他自己经营店铺。王权开始办了处经营平民百姓器物的小店,时间不长就赚了2000两银子。他拿出500两奉还东家。东家看出了王权的经营能力,告诉他:“银子我不要,以后你放胆干,赚了归你,赔了我继续给你银子。”
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冬,商场初露头角的王权回交城探家。正好遇见在交城山义军处搞后勤的一位同宗兄弟,交谈中得知李闯王的义军气势正旺,攻势凌厉,必将直捣京师。王权闻讯便直奔陕北米脂一带,大量收购凉帽。先是三个铜钱一顶。后来,涨到18个铜钱一顶,王权仍照收不误,几乎把当地出产的凉帽收购一空了。于是王权派12匹骆驼,将凉帽全部运到北京,把他兄长的七间过厅堆得满满的。一个冬春过去了,王权连一顶凉帽也没有卖出。他的两个哥哥都为他着急,可王权若无其事,而且遇上零星卖凉帽的仍要购进,连店里的小伙计都认为他脑筋有了问题。
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三月,李闯王攻进北京。时值初春,蠓虫蜇眼,部队的凉帽都破烂不堪。闯王下令四处求购凉帽。王权将他所囤的凉帽以每顶一两八钱银子的价格,悉数卖出。一夜之间,便成为京城巨富。至此,人们才被王权的远见所折服,一致尊称他为“凉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