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武双全的康熙皇帝先后六次南下巡视,都“临幸”到扬州。乾隆皇帝效仿乃祖,他自1751年(清乾隆十六年)起,至1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也先后六次南巡。在六次南巡中也都“驾幸”扬州。每一次皇帝的到来都忙坏了上上下下的官员,大把大把的银子花得淌海水似的,一点也不心疼。用《红楼梦》赵嬷嬷的话说:“也不过拿着皇帝的银子往皇帝身上使罢了!谁家有那些钱买这个虚热闹去?”其实这话说对了一半,还真有人花钱“买这个虚热闹去”,那就是汇集扬州的徽商主角——大盐商。
徽商的发展与封建势力的支持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徽州盐商之所以能垄断两淮盐业,靠的就是官府的庇护。因此,将倚靠封建特权攫取的高额利润的一部分消费在进一步密切和官府的关系上,徽商是慷慨不吝的。说到这里,我们可以给读者讲一个小故事:
清代乾隆年间,一次皇帝要下江南,途中将游幸扬州。消息传出,扬州有位人称“汪太太”的妇女就忙开了。她联合扬州其他大盐商提前数月,在扬州北城外择荒地数百亩,仿照杭州西湖风景建筑亭台园榭,以供皇帝游览。短短几个月时间,一个极其幽雅、别致的园林就建成了。
这一天,汪太太和众多盐商们最后一次来到新建的园林巡视,因为他们得到官府通报,明天乾隆皇帝就要驾临了,这个园林是他们献给皇帝的厚礼,自然不得有半点马虎。园林中亭台楼阁、花木山石,点缀得错落有致,酷似西湖景色,众人十分满意。忽然有一人叹道:“园中景色虽美,唯其中缺少一湖,有山无水,真乃美中不足。”众商听后,大以为然。可是大家都知道,明天皇帝就要驾到,实在无法弥补这一缺憾了,一个个脸上都现出无可奈何的表情来。
就在这时,汪太太说话了:“诸位不用担心,此事就由我来操办吧,保管让圣上满意。”
“什么?”众商无不被惊得目瞪口呆。此时已是“红日衔山”,离皇上驾到只有一夜的工夫,哪里来得及?
汪太太笑而不语,坐上轿子匆匆告辞了。
回去以后,汪太太拿出几万两银子,火速召集工匠,立马开工,挖塘的挖塘,运土的运土,担水的担水,忙得热火朝天。黎明时分,一轮朝阳喷薄欲出,一方池塘也终于建成了。汪太太将其命名为“三仙池”。
上午,乾隆驾到,当他漫步于园林之中,在扬州欣赏着杭州的“西湖”风光时,龙颜大悦。尤其是他听说汪太太一夜之间赶造出“三仙池”,更是惊叹,特地招来汪太太,对她大加赞赏,并赐以珍物,汪太太由此声名益著。
人们不禁要问:汪太太何许人也?她乃是扬州大盐商,其夫汪石公本是徽籍扬州八大盐商之一。石公逝世后,内外各事俱由汪太太躬亲主持,也可谓女中一强人。
“一夜成池”让“财大气粗”的徽州盐商出尽风头,而为取悦皇上,徽商何止是在一方池塘上出了“血本”。为了迎驾,他们不惜拿出巨资修建行宫花园,整修街道,码头铺设棕毯,搭彩棚,设景点、戏台。据第一历史档案馆所存档案《扬州行宫名胜全图》的标记,共有高桥、香阜寺、天宁寺、迎恩桥、虹桥、莲花桥、万松亭、平山堂、宝塔湾、高旻寺、锦春园、金山、焦山等,建有宫殿楼廊5154间,亭台196座,并具体标出了两淮商人的名字。
建造这些行宫耗费了多少金钱,实在已无法统计。行宫名胜建成后,要有摆设,古玩书画珍宝,花石竹木,又要花费多少银两?正如史书所载:
是时上屡南巡,两淮盐商迎跸,治行宫扬州。上临幸,辄留数日不去。费不赀。
皇帝的一次次南来,似乎给盐商们打下一个个无底洞,而大盐商们偏偏争先恐后地往洞里钻,甚至不惜倾家荡产。一向聪明绝顶的徽州盐商们为什么这下如此“糊涂”呢? 徽商当然没有那么傻,他们心中的小算盘早有过一番拨算。食盐自古以来就是封建政府控制的专卖商品。只有有了政府的靠山,才能取得贩卖食盐的许可证。明万历以来实施纲盐制,列入纲册的盐商,才能成为世袭的专卖商人,清代沿袭旧制。扬州盐商们不去交结政府官员,买通关节,又怎能挤进这一行列?皇帝来了,天赐的大好机会,岂可错过!
这些不过只是一个方面,更多的“实惠”还在后头。钱花在皇帝身上,引得“龙颜大悦”,盐商们本人还会从皇帝那儿获个职衔。职衔或许是虚的,但照样可以光宗耀祖,而且有了官衔,盐政与盐运使官员见到他们时,都要“假以礼貌,款以上宾,或者尊为顾问”。更会“算计”的大盐商还能让家庭子弟借此跻身于官场。家中子弟入仕为官后,盐商们就可以免除官府的各种各样的敲索,甚至可以减办所出公费,或不出公费,这种好处太诱惑人了。若盐商触犯了封建法律,也可因有子弟做官,因而从中活动,免于处分的。如嘉庆年间,两淮盐政佶山参奏歙县盐商鲍志道之弟鲍方陶抗佥一案,最后不了了之,其中原因,当然因鲍家在朝中有人为官。这么左右一盘算,哪个有财力的大盐商不使出浑身解数来讨好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