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因时逐利捕商机:朴拙求实腾挪取巧

话说京商 作者:张建明


北京马聚源帽庄,其店名是以店主马聚源的名字命名的。初始经营时,只是一个产销合一的制帽作坊。后来发展成为一个主要生产和销售宫廷官员用帽和适应高档消费人群需要的帽店。

马聚源出身于贫苦的农家,其父历尽千辛万苦让马聚源读了两年书,然后将其送到北京学手艺。经过一年的辗转,他落脚在前门外的一个帽子作坊里学徒。这个小作坊是个连家铺,掌柜做活很认真,马聚源在严格的训练下,不仅学会了制作各式帽子的手艺,也学会了管理作坊的方法。马聚源出徒后又在原来的店里当了两年的伙计,后来由于打工的收入太低,就离开这里,决定凭借自己的制帽手艺谋求发展之路。

最初,马聚源只是在自己租住的房子里,做些外加工的活,赚一点加工费维持生活。与此同时,他精工细做了一些式样不同的帽子,去自己居住的崇文门外花市和前门附近的旅馆找客户,推销商品。由于他的帽子质量高、价位低,很受买主的欢迎。

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的苦心经营,马聚源已经发展到带着两个徒弟,在北京的商业繁盛之地——鲜鱼口摆帽摊了。虽然,这里的购买力旺盛,有东西不愁卖,但马聚源对帽子质量的要求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在帽子的制作上,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生产标准,不仅使用新料好料,而且工艺考究精细,不卖高价,使顾客觉得物有所值。因为经营理念正确,方法得当,马聚源的帽子生意逐渐兴隆起来,吸引了很多人前来购买。1817年,马聚源将鲜鱼口一家关张的小帽店的铺底盘了过来,开设了冠以自己名字的新帽庄。

机会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有了一间门面的马聚源帽庄,仍然坚持质优价低,朴拙求实的经营方针,生意越做越好。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个特殊的顾客让马聚源帽庄从此做大做强。清廷里的一个官员在马聚源买了一顶帽子,发现其产品工艺精良,货真价实。此人向其上司张某谈及此事,他们就又来马聚源买了一顶帽子,回去研究察看,果然十分满意。

以后,马聚源成为清政府缨帽的供应商,从一个普通的小帽庄发展成为了政府采购的供应商。马聚源帽子也成为了北京市场上的名牌产品,成了人们的追捧之物。当时马聚源所生产的缎子小帽、风雪帽和三块瓜皮帽在北京社会上很时兴,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非常喜爱。

如果说马聚源帽庄的制胜之道是凭一个“实”字,那么万庆和五金商店则是靠“巧”字发展起来的。用现代的说法是,他们几乎完全是靠商业信用发展起来的。

万庆和五金商店,是几个河北省枣强县经营铁业的商人合资创办的,店址设在崇文门外,开业的时间大约在1915~1917年之间,经营的内容主要是铜铁原材料和一些五金器具、工具等。负责经营万庆和五金店的经理郑全,是该店的一个原始股东。

郑全出身为万和成五金商店的学徒。民国以后,北京的近代化进程加快,新式建筑不断增加,使用新式技术设备的小型织布、织袜、造胰、电镀企业和铁工厂等在北京大量兴起,这一切必然会造成对近代五金工具材料的需求大增。与此相应的是,经营五金的商号大量出现,并且生意都极其兴隆,购销两旺。在这种形势下,郑全和几个做五金生意的本县老乡一起,集资开办了万庆和五金商店,资本约有数千元。

万庆和刚起步时规模很小,只有几个人和一间门面。由于五金商品的货值很高,万庆和没有足以周转的资金实力,经理郑全的办法就是巧妙地依靠同业之间的赊账来解决周转问题。万庆和在店内陈列了大量的样品,到处寻找客户来参观挑选,双方就数量价格达成协议之后,万庆和再到其他有存货的同业店里去赊货。在拿到货物时,万庆和并不即时付款,等到把商品售给顾客,并收到货款后,万庆和再将进货款付给赊货的那家五金商店,中间的差价部分就是万庆和自己的收入。

万庆和五金店就是依靠这种原始的商业信用方式经营发展起来的。到1922~1924年间,企业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资本额大大扩充,不仅有了3间门面的售货现场,还有了专门存货的库房,职工约有三四十人。在业务方面,实力大为增强,已经具有直接向天津、上海外国洋行订货的实力。经营范围既有大五金类,如钢板、瓦棱铁、钢管、锅炉、水暖用件等,还有洋钉、铁丝、橡胶、油毡等小五金类。门市零售依然继续,但重头戏已经放在了从事大宗批发业务上面。  

万庆和靠做这种没本的生意起家,之所以能够生存和发展,和员工的齐心努力是分不开的。在最初的几年里,万庆和的职工工资都很少,学徒干脆没有工资,只是到年底分几元“馈送”。但是这些员工的工作都非常出色,踏实勤勉,肯跑肯干。同时他们与其他五金店的员工关系也处理得很好,因此能比较清楚地了解其他五金店的存货情况,在调货时也比较容易得到别家的信任。员工们的这些努力为万庆和的货物腾挪也起到了实际的支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