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同仁堂药店是一家在海内外都享有盛誉的企业。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同仁堂几乎就是中医中药的代名词。
同仁堂有延续300多年的历史,居近代中国四大国药店之首,其药品行销全世界,迄今声名不坠。
同仁堂又有乐家老铺的别称,是中国近代商业企业中采取自东自掌经营方式的一个典型。乐家的祖先是浙江人,明代永乐年间迁徙到北京,以行医为生。清代,乐家的乐尊育进入太医院任职,其子乐梧冈继承祖业,在前门外的大栅栏开设了同仁堂药店。
由于同仁堂的名气大、药效好、药品质量可靠,大约在雍正年间就得到了供奉皇宫的御药房的专利,由此而享有许多特权,清政府还屡次调拨官银支持同仁堂的经营。慈禧当政以后又加上了供应成药,这种关系一直持续到清末。供奉御用,对于经营者来说,好像是一块市场营销的金字招牌。尤其在中国,普通老百姓如能用上皇宫大内御用的物品,那简直是一种荣耀。因此“御用”二字在近代中国就是一张畅销通行证,对一个企业来说就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
正是凭着这份名声,同仁堂在经营中得到的待遇也是与众不同的。如购进药材,靠着信誉与名声,同仁堂可以先挑货、先用货,而后付款。在每年的药市,同行也都惟同仁堂马首是瞻,根据他们的用货情况决定自己的进货种类与数量。
同仁堂能够出名,其产品能被指定为御用,绝非幸运或者偶然,这是乐家几代人追求高品质、全力维护自有品牌的结果。同仁堂的创始人和接续的经营者为了自家产品得以精工细做、世代真传,特立下经典训示:古方无不效之理,因修合未工,品位不正,故不能应症耳。因而在制药中,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作为治病救人的药品,乐家对此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平日汲汲济世,兢兢小心”,任何偷工减料都被视为不能容忍的行为。为了尽可能减少或避免出差错,同仁堂甚至不用徒弟,以防徒工因经验不足造成闪失。正因为这种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才使同仁堂生产出了令人信服的优质药品,长期稳坐京城国药业的第一把交椅。
当时北京人对同仁堂药品的赞誉度很高:都门药铺属同仁,丸散人人道逼真;
纵有歧黄难别味,笑他若个术通神。由于同仁堂的名望高,慈禧当政后,特令同仁堂为宫廷制作御用的成药。
同仁堂一向以丸散膏丹著称于世,它所生产的中成药如牛黄清心丸、安宫牛黄丸、活络丹、虎骨酒等一大批药驰名中外,其疗效为世人所肯定。事实上,同仁堂曾经有高达1170种配方的中成药,经逐步筛选淘汰和归类改进后,留下的400多种药都是疗效较高的成药。
同仁堂成药疗效高,关键在于制作这些药的配方都是十分优秀的。同仁堂的配方基本有三个来源,自家祖传的、民间采集后加以精炼的和得自宫内的奇方。仅此一点,使得其他同行无法与之竞争。应该说同仁堂的金字招牌是来之不易的。
同仁堂在300年的发展过程中也历尽风雨。在乾隆年间,乐家丧失过同仁堂的经营权。对于乐家经营的这块金字招牌,就连清皇室也不愿其倒掉,在乐礼掌管同仁堂期间,由于经营不善,负债累累,“以致铺务难支”。当时清皇室不仅出资资助其经营,还派官员“弹压一应私债,不得搅扰”,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岂料生意尚未见起色,乐礼亡故,不久同仁堂惨罹火灾,家产荡然,继任经营的长子随之而亡。接连受到天灾、人祸打击的乐家无力继续经营同仁堂,只得招商承办。
其时的同仁堂只剩一片废墟,然而承办招商的张世基愿意自出巨资重开同仁堂,全因为同仁堂还有一项最大的资产,那就是它的金字招牌。张世基作为一个精明的经营者,清楚地看到这块金字招牌所蕴涵的价值。因此在他主持经营期间,一秉同仁堂的经营本色,也特别重视维护这块金字招牌。其后同仁堂的经营权几次易手,但利益所系,每个经营者无不将这金字招牌视为经营之本而加以精心维护。同仁堂的品牌能几百年屹立不倒,无疑这是一个重要原因。
乐印川是同仁堂经营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他在收回全部外股后,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自东自掌”的经营管理制度。他要求主管者一切不假手外人,从称药到配药,必须亲自监督;购买药材也要亲自经手;另外还规定同仁堂不用徒弟,不用资方代理人,不许子孙经营其他业务如当铺、饭馆等。其用意是非常明确的,要减少一切犯错的可能性,因为同仁堂经营的产品是治病救人的,不能出一点差错。他清楚地知道,任何一点微小的错误,最终受到伤害的都是同仁堂这块金字招牌。
为了经营这块金字招牌,乐印川还用同仁堂的名义积极回馈社会。他在会试期间向各地来京应试的学子赠送药品,也做了许多慈善活动,如冬设粥厂,夏送暑药,开办义学,施舍义财等。在北京市政工程开沟挖壕的工地上,同仁堂都会设立标有同仁堂字号的沟灯,以方便行人。这一切给人们留下的是同仁堂“仁义”的名声,换个角度说,这也是同仁堂做了成功的企业形象宣传。
此后的经营主管都能亦步亦趋按照前人留下的祖训家规行事。即使在四房各自独立经营时期,为了维护金字招牌,仍规定四房可以使用乐家老铺的称谓分别自行开设药店,但都不能使用同仁堂的名义。其态度之谨慎,可见一斑。
同仁堂的字号招牌价值连城。同仁堂的企业史以及其所有者的家事演义出了许多的传奇故事,成为后人文艺创作的丰富题材,几乎所有的文学艺术作品中都将同仁堂与清代皇宫的关系大加演绎渲染,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其成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