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竞争,能在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的,多是那些种类丰富、质量可靠、信誉良好和价格具有优势的产品。
北京著名的“刻刀张”是一家生产刻刀、镊子等手工产品的家庭作坊。由于张家几代人善于根据需求推出新产品,不断填补市场空白,其产品选料精良,做工精细,质优价廉,100多年以来深得用户的欢迎,齐白石等著名金石篆刻家对刻刀张都赞许不已。
张家祖籍河北冀县,世辈务农。1847年,因当地出现大灾荒,刻刀张的第一代张正新经亲戚介绍到北京一家小铁铺学徒。这家小铁铺是专做各种小刀、镊子的手工业作坊,张正新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出师时已掌握了制作铁活的技术。后来,他决定自立门户,就四处求人帮忙,筹措了一些开业的资金,在前门外的打磨厂,租了房子,置办了一些简单工具,招了两名徒弟就自己开起了小铁匠作坊。
张正新的小作坊开始时因为规模小、没有任何名气,只得将自己的产品送到京城的各处刀剪铺代为出售。但是,由于他们做的修脚刀和镊子质量高于其他同类产品,所以在市场上很畅销,特别是旧时年轻女性出嫁时开脸用的小镊子尤其好用,有特色,因此很多人将张正新称为“镊子张”。张正新作坊产的镊子如此受欢迎,一些人就开始仿冒其名,做假销售。当时张正新作坊所在的那条街上,竟然就出现了四五家同名的“镊子张”作坊。一时间,弄得人云里雾里,难辨真假。
在这种情势下,张正新的对策是凭着商品的真材实料和自己的高超制作技术,不断做出新产品,靠创新立足。张正新经过大量的市场调研,找到了一个供不应求的市场缺口——刻刀的生产和销售。
近代中国还是用传统的刻版方法印制书籍,制版时要用专用的刻刀;中国人一直有制印章的习惯,印章有广泛的用途,制一块印章就要用不同大小和形状的几把刀子刻;商铺制作的牌匾楹联和各种石雕碑刻等等,都是刻刀的消费市场,而且在北京这种需求较其他地方更大。
因为做刻刀的工料成本开支大,而收益少,所以一般的铁铺都不愿生产。当时北京虽有少数几家做,只投入较小的生产成本进行生产,但由于粗制滥造,产品的质量很差,简直就不能用。一些需求者,曾经求助张正新制作刻刀。张正新决定一试身手,遂开始动手研制。
张正新在试制刻刀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但他丝毫不气馁,而是勇气十足地向前走。他先是几经周折找到了刻刀用的优质好钢材——库钢,后又苦心钻研几个关键工序的制作工艺,并反复进行试制,最后终于成功地打造出优质刻刀。这种刀使用起来不易锛卷,投入市场后很受欢迎。
张正新以前都是通过其他商号代销产品,由于使用刻刀的用户不断增加,张正新决定开始自售产品。于是,在1880年正式启用了“张顺兴刻刀铺”的字号,并且在自家生产的刻刀上打上“不”字牌号,以示天下的人,张顺兴的产品不骗人,不欺人。有了这种正确的理念,张正新生产的刻刀、镊子等产品很快取得了各地用户的信任,销售量与日俱增,尤其是批量购货者迅速增加。很快,刻刀张生产的“不”字刻刀就传遍了东北、华东等地区。
刻刀张的第二代张德山接手企业时,张顺兴刻刀铺的生意已经非常兴旺。刻刀张的老产品小刀、镊子等虽然继续经营,但企业的主要产品已经是刻刀了。此时的店铺已经成为北京刻刀的主要供应商,那些刻刀的专业用户,把刻刀张的产品作为首选。北京地区的法源寺、老二酉堂和荣宝斋等用户都是大批定货的主顾。法源寺用来刻版印制经卷;老二酉堂刻版印刷各种书籍;荣宝斋用于刻版彩印。除了这几家大户的定单外,北京的金石篆刻家、象牙雕刻艺人等刻刀的用量也不少。
刻刀张的产品做工认真,工艺考究,是市场上的畅销货,仅北京的需求量都不能完全满足订货,外埠的客商就更是应接不暇。张德山掌管期间扩大了刻刀铺的生产经营规模,营业用房从过去的一间半小房扩充为三间,雇员也比以前增加了一倍,但就是如此,产品往往还是供不应求。
刻刀张的第三代传人张凤鸣从15岁就开始学习制作技艺,刻刀铺在张凤鸣掌管时期又有了发展,买下了七八间房子的整个院落,人数比张德山时期又有所增加。更重要的是张凤鸣又研究制作出刻瓷钻子、木刻刀等许多新产品。
与以前的金石刻刀相比,刻瓷钻子的研制难度要大得多。以前中国自己不能生产刻瓷钻子,都是用高价购买外国产品,有时还不能及时买到。琉璃厂师古斋的著名刻瓷家朱友麟知道张顺兴刻刀铺为金石家解决了刻刀的锛刃卷刃问题后,亲自登门请求张凤鸣研制刻瓷钻子。刻瓷钻子与刻刀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产品,制作刻瓷钻子的原料与刻刀也不一样。张凤鸣四处寻找,终于在一个废铁铺找到了一些外国的旧钢锉,解决了刻瓷钻子的原料问题。而试制的难度更大。张凤鸣与技师们不怕麻烦地反复进行试验,最后终于制出了硬度合适的刻瓷钻子。朱友鳞拿到产品进行试用后,感到质量非同一般,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从此张顺兴又增加了一个拳头产品。
后来张凤鸣又研制出一种新型的木刻刀,这是应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的请求制作的,这同样赢得了木刻界的一致赞扬,当时著名的木刻家李桦、刘砚、郑野夫等人都改用张顺兴的这种木刻刀。
由于能够不断研究创造出新的产品,张顺兴刻刀铺后来的产品内容十分丰富,能够适应各方面的需要,因此拥有一批忠实的用户。由于张家的刻刀为篆刻家们提供了称心如意的工具,因此受到了全国各地很多篆刻家的喜爱。
1932年,齐白石的女弟子刘淑度特意给张凤鸣刻了一枚寿山石名印,在印的侧面刻有“张君善制刀,刻石如泥,不亚昆吴。乃用君家刀为刻名印”几行字。
1933年,白石老人在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书时告诉学生:“如欲刻好金石,张顺兴刻刀为最理想之工具。”如此推崇“刻刀张”的刻刀,实乃产品优异之故。1934年,白石老人送给张凤鸣一副亲笔书写的对联,写的是:我有钳锤成利器,君由雕刻出神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