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同时关注行为和结果两方面

管理中的行为心理学 作者:(日)石田淳


行为分析法与一般管理方法之间的差别在哪里呢?

近年来,在日本社会中,成果主义思潮盛行。同时,能力素质(高业绩者的行为特征)和过程管理等方法也开始崭露头角。但是,无论哪种方法,都会受到时间、地点以及执行者的影响,并不具备实验重现性。同时,各大企业实施的自主管理也要受到行业种类、行业形态以及企业规模的影响,缺少自由发挥的空间,其效果根本无法与行为分析相比。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各企业只是片面强调结果,并未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行为上所致。行为分析法与一般管理方法的区别如图1 1所示。

图1 1行为分析法与一般管理方法的区别在图1 1中,为了凸显一般管理方法中存在的问题,从行为分析的视角出发,进行了分类。关于“准确定位(Pinpoint)”、“衡量尺度(Measurement)”、“反馈(Feedback)”、“强化(Reinforce)”的解释,下文将进行详细论述,此处,仅对行为和结果进行比较。

目前,日本国内的企业几乎都将管理的焦点聚集在“结果”上,对行为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

即使在完成销售目标的情况下,进行自我评价时,也往往缺乏必要的总结分析,忽略了实现目标过程中采用的具体行为方式。同时,对于那些业绩不甚理想的员工,往往采用全盘否定的态度,直接解聘。

在这样的环境下,所谓的“二八法则”就会发生作用。也就是说,只有20%的员工能够提高业绩,而另外80%的员工的表现会越来越差,这无疑是日本社会片面强调成果至上主义所造成的恶果。

当然,并不是说成果主义真的就一无是处。只是如果忽视了工作环境中的人际关系,片面强调成果至上,就会带来严重的危害。这就要求我们全面地思考问题,既要关注结果,又要适时地进行行为评价。目前,日本公司普遍采用一种片面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导致了严重的后果,直接造成80%的员工缺乏行为自主性,丧失进取精神。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究其根源在于对成果主义的理解不够深入,仅停留在文字表面,并未把握其真正内涵。可以说,这种观念上的错位已经成为羁绊各大企业发展的沉重枷锁,剥夺了员工自主思考的权利,造成了80%的员工严重缺失行为自主性的窘境。

行为分析学关注的一个焦点课题就是如何提高占总比例80%的下层员工的业绩水平。因此,要从结果和行为两方面出发,全面地看问题。如果只是片面地强调结果,就很难联系到下层员工的自发行为,无法得到理想的结果。只有找到两者的平衡点,建立一种科学的评价体系,才能提高全体员工的业绩水平。不管公司的上层员工多么努力,只要下层员工的水平无法得到整体提高,就会成为一种羁绊,影响整个公司业绩水平的提升。而行为科学管理的最大优势就在于:构建相互信任的关系,提升公司全体员工的业绩水平。

在以往的管理体系下,一般每年只对员工进行1次评价,最多不会超过4次,评价的目的无非是为加薪、升职和奖励提供考察依据。但是,从行为分析的观点来看,这种评价模式是无法提高业绩的。由于每年评奖的次数过少,间隔时间又太长,员工们在取得成果后,往往要等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得到嘉奖。随着时间的推移,员工们对自己成果的印象越来越淡,等到真正得到奖金时,可能已经搞不清楚自己究竟因为什么原因获奖了。因此,员工们往往无法按照理想的方式行动。如果想要通过奖金或升职来激励员工,就一定要选好时机,最好能够在员工做出成绩后,立即实施强化(Reinforce)。让员工们明白自己是因为什么得到奖金的,又是因为什么得到晋升的。如果管理者不懂得这个原理,就难以引导员工按照合理的方式行动。

平时,我们经常能听到“表彰制度”、“表扬”和“认可”等词语。在行为分析的理论体系下,将它们统称为“强化”。但是,一般来说,只有业绩出色的人才能得到“强化”,而业绩一般的人则被排除在外,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确实,针对高效员工给予强化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对其他员工完全不管不问则是不合理的。

在行为分析体系下,对从事理想行为的人,一定会给予“强化”。当然,对于取得的成绩一定要给予奖励。但是,不能仅仅局限于这一点,还要看是不是认真地采取了行动。这样一来,那些绩效一般的员工也有机会得到强化。

在自己的行为得到认同后,员工们会积极地重复同一行为,以期再次得到认同。如此反复循环,不断强化,就可以逐渐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传统日式管理方法的最显著特点就是“完全依靠结果”进行评价。在这一理念的作用下,只能调动少部分人的行为自觉性。只有将关注的焦点对准行为,才能充分发挥所有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公司的整体效益。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