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一个著名的逻辑学教授曾如此慨叹逻辑学在演绎法和归纳法里互相矛盾:“在演绎法的教材中,我们解释了所有逻辑谬误;但在归纳法的教材中,我们又犯了所有逻辑谬误。”经济理论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在大部分的微观经济学中,我们解释了“无形之手”如何以及为何运作良好,自私如何以及为何引导人们在生产合作的自发体系中为他人服务。但宏观经济学解释的却是,为什么通过市场协调经济活动有时会失灵。
微观经济学集中于特定市场的均衡,假设整个市场体系都处于均衡状态。但看来市场体系的整体均衡并不总是那么稳固。经济活动有可能陷入混乱,导致诸如通胀或大规模失业的后果。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这类混乱如何及为何发生。
从20世纪30年代的“凯恩斯思想”(Keynesian idea)开始,宏观经济学家一直试图发展出一套独立于所有微观经济学基础的推理方式。一些理论研究者甚至认为古典微观经济学已经过时无效。现在大家大致认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于正确理解宏观经济学也是必要的。但是,可能要用“广义经济学”才能达到这样的理解,尤其是要把不完全理性也考虑在内。
本章小结
经济分析的核心问题是个人与企业通过市场交易相互影响时的理性与自私行为。理性行为是选择合适的方法达到既定的目的,这需要比较所有可能行为的收益与成本(利与弊)。经济学家通常不问人们为什么自私,或他们为什么有特定的欲望,而是视之为事实,交由其他社会科学去研究。
个人可以有很多方法来满足欲望,如通过说服、武力、偷窃或呼吁政府给予帮助。但经济学主要研究市场关系,人们在市场里通过自愿交换达到他们的目的。
然而,经济学的思考范围超出了这一核心。为了更完整地理解现实,“广义经济学”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非市场行为,如犯罪与政治。它还尝试考虑非自私的行为(如家庭中的善行)以及人类在相互交往中有时表现出的非理性。
亚当·斯密“无形之手”的原理说明,虽然人们只对自己的福利感兴趣,但是会通过市场交易与其他人合作。市场经济是不经计划却能合众为一的安排,其运行遵循着科学可测的定律。
经济体系中主要有三类决策主体:个人(可能代表着家庭决策)、企业和政府。个人是唯一的消费主体。虽然个人也生产物品、提供服务,但在现代经济中,生产主要是通过企业来进行的。个人就是为了生产才组成企业的。生产改变商品的物理形状、位置或使用的时间。交换把现存的物品与服务在经济主体之间重新分配,以更好地适应个人的需要。
经济学有实证与规范两个方面。从实证或科学的角度来看,经济学试图解释真实世界是什么。从规范的角度来看,经济学研究的是政策问题,如富人应该承担多大比例的税负。虽然经济学在科学方面的进步正逐渐消除经济学家在实证问题上的分歧,但不能期待他们在规范问题上可以达成一致。原因在于经济学家和其他市民一样,对于要达到什么政策目标存在意见分歧。本书着重于经济分析的实证方面。
问题
带*符号的问题在本书最后附有答案。
复习题
1a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经济学是一门科学?
举一个现代经济科学能作出可靠预测的例子。
c经济学家在哪些方面还无法进行预测?
*2a什么是理性行为?
举出理性行为与非理性行为的例子。
c即使非理性因素强烈地影响行为,经济学家的理性假设也还是有用的吗?
3经济学家假设偏好是稳定的吗?举出一个偏好改变对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例子。
*4经济学家是否假设每一个人都是自私的?举出一个非自私行为带来重大经济后果的例子。
5据说市场交易是自愿且互利的。举出个人之间进行非市场交易的例子,其中一个是非自愿的交易,另一个是自愿但非互利的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