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和评论“大跃进”运动的著作,可说是汗牛充栋,我们不再详细论列。这里只是从“大跃进”与私有财产关系的角度作一些讨论。
众所周知,组织军事化、生活集体化的供给制与私人财富增长是完全对立的两码事。在中国,供给制的调门儿高了,私人财富、私营经济就没有发展余地,甚至无法藏身。斯大林在《列宁主义问题》一文中说,理想的农村组织,不仅要把生产资料公有化,而且要把每个社员的生活也公有化。这正是毛泽东在中国推行供给制的目标。
在整个“大跃进”运动中,制度变革的峰值,就是供给制的复苏与实践。当时,从上到下都有很大的一股力量推动供给制出台,1958年的“吃饭不要钱” 就是例证。
说到这里,不能不提到一篇奇特的重要文章,这篇文章先由上海《解放》杂志发表,受到毛泽东欣赏后,由《人民日报》转载,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后又在“文革”中再起余波。
文章题目是《破除资产阶级法权》,作者是张春桥。
2005年5月11日,《人民日报》第4版最下方发表了一则题为《张春桥病亡》的简短消息:“新华社5月10日电
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主犯张春桥因患癌症,于2005年4月21日病亡。张春桥,88岁,于1981年1月被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1983年1月减为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1997年12月减为有期徒刑18年,剥夺政治权利10年。1998年1月保外就医。”
历史的沧桑令人慨叹。
张春桥,山东巨野人,生于1917年。15岁起在报刊发表文章,1938年到延安。抗日战争期间任《晋察冀日报》副总编辑,解放战争期间任石家庄日报社社长。新中国成立之后曾任华东新闻出版局副局长、上海解放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1958年,任中共上海市委委员、上海市委政研室主任。当时,张春桥实际上是深受毛泽东信任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柯庆施的政治秘书。张春桥有句座右铭:凡事左三分。
在1958年“大跃进”的风潮中,张春桥听柯庆施说,毛泽东对战争年代的供给制非常欣赏,对工资制则非常反感,并准备取消工资制,恢复供给制。张春桥摸准了领袖的脉搏,费尽心思几易其稿,写了一篇当时谁也想不到的文章——《破除资产阶级法权》。
此文于1958年9月15日在中共上海市委的理论刊物《解放》第6期发表—— 正是“大跃进”共产风严重泛滥之时。
由于柯庆施曾吩咐《解放》杂志每期都直接寄送毛泽东,所以毛泽东很快看到这篇文章。
毛泽东看了文章之后大喜过望,但又觉得有些提法稍嫌偏颇。他注意到了作者的名字——张春桥。
毛泽东令《人民日报》全文转载张文。
《人民日报》总编辑吴冷西对张文有些不同意见,写信给毛泽东,请考虑加一个编者按,说得灵活一些。
毛泽东于1958年10月11日复信吴冷西:
冷西同志:
信收到。既然有那么多意见,发表时,序言(按:指编者按)应略为改一点文字,如下:
人民日报编者按:张春桥同志此文,见之于上海《解放》半月刊第六期,现在转载于此,以供同志们讨论。这个问题需要讨论,因为它是当前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认为张文基本上是正确的,但有一些片面性,就是说,对历史过程解释得不完全。但他鲜明地提出了这个问题,引人注意。文章通俗易懂,很好读。
请你看后,加以斟酌。如有不妥,告我再改。再则,请你拿此给陈伯达同志一阅,问他意见如何;并将你们讨论的详情给他谈一下。
毛泽东①
毛泽东写的编者按连同张春桥的文章《破除资产阶级法权》,在1958年10 月13日《人民日报》以显要位置发表。
下面是这篇文章的要点:
凡是略为知道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史的人,都会知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军队和革命根据地内部,从工农红军到后来的八路军、新四军、人民解放军,从井冈山根据地到后来的解放区,在那里,从来就是以军民平等、官兵平等、上下平等作为处理人民内部相互关系的根本原则的。这个原则,是在最早的革命根据地井冈山,在毛泽东同志的直接领导下创立起来的。
在全国解放后,这种以“供给制”为特点的一套军事共产主义生活,还是很吃香的。提到“供给制”,如同说到老革命,说到艰苦奋斗等等一样,人民认为是光荣的。一些革命青年刚刚参加工作,也希望是“供给制”,表示自己像老同志一样,是真心实意地来革命的。原来过惯了供给制生活的同志,也并不羡慕什么薪金制,人们喜爱这种表现一种平等的相互关系的生活制度。但是,没有多久,这种生活制度受到了资产阶级法权思想的攻击。资产阶级法权思想的核心是等级制度。在坚持这种思想的人们看来,供给制的一套,实在毫无可取。他们轻蔑地说它是“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种议论来自资产阶级,本不足怪。可是,不久,在我们党的干部中,有不少人接受了这种思想的影响。在他们中间,谈论供给制的缺点的议论渐渐地多起来了,谈论薪金制的优点的议论渐渐占了上风。到后来,供给制几乎成了一个坏名称。有人工作不积极,“干不干,二斤半!”这要记在供给制的账上。有人用了公家一个信封,“公私不分,供给制作风!”又记在供给制的账上。工厂、商店没有经营好,赔了钱,“供给制思想!”又是记在供给制的账上。总之,共产主义的供给制,保证中国革命胜利的供给制,被某些人攻击得好像犯了大罪,非判处死刑不可。
人们攻击供给制的最根本的理由,就是供给制不能刺激生产积极性。他们的理论根据就是经济学家们所强调的“物质利益原则”。据说,由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保存着不少旧的分工的残余,即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工人劳动同农民劳动之间、熟练劳动同简单劳动之间的差别,因此,“工作者从物质利益上关心劳动结果和生产发展的原则”就被说得神乎其神。什么“等级工资制”、“计件工资制”可以刺激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