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七指示》解读(2)

大突破 作者:马立诚


第三,一个平均主义的社会。毛泽东消灭社会分工和商品制度,目的是要消灭工农、城乡、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这三大差别,实现人们在劳动、教育、物质生活方面的平等。但他不是在生产力极大发展的条件下来消灭三大差别,而是用平均主义的办法消灭三大差别。在“大学校”里,每个人都做点工,务点农,学点军事、政治、文化,这就达到了每个人参加劳动和接受教育方面的平等。没有经过“大学校”的,所谓由旧学校培养的学生,送到农村去,接受再教育;知识分子、科技人员,下乡下厂,补上体力劳动的课;没有文化的工农兵送到大学学习;工宣队、贫宣队管理大、中、小学;干部轮流进“五七”干校;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总之,“知识分子劳动化,劳动人民知识化”。显然,毛泽东构想的是以平均主义为特征的社会主义。首先,毛泽东对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发生了误解。马克思讲的消灭三大差别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以生产力高度发展为前提的。毛泽东忽视这个前提,结果就不能不回到没有分工、没有商品的自然经济和没有差别的平均主义相结合的道路上去。其次,毛泽东把革命战争时期军队供给制的经验,发展为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这是走入了误区。再次,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一个带有规律性的现象就是,越是经济落后的国家,在革命胜利之后,越急于消灭商品、货币、三大差别,向共产主义过渡。结果教训非常沉痛。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国家,提不出这样的方案来。可见,在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里,人们往往习惯于用平均主义来理解社会主义,甚至用自然经济来理解产品经济。毛泽东时期的中国,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很不发达,这是自然经济和平均主义得以产生的客观原因。

王禄林认为,自三大改造完成不久,毛泽东就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形成了一个宏大的战略构想。从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初试供给制,一直到《五七指示》对他的构想作出系统的表述,毛泽东一直坚持左倾空想社会主义模式,愈演愈烈,导致了一系列重大的决策错误。

当然,在这种“左”倾的社会主义模式之下,私营经济是毫无立锥之地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