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但要提出问题,而且要解决问题。很少有人能够达到比尔·麦吉本对诸多案例的把握程度。与众多的“幸福经济”研究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不同的是,他不仅充分论证了快乐、幸福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还特别强调了决定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的作用,例举了许多具有启示意义的实践过程——尽管基本上都属于农业范畴。
在谈到关于古巴的农业案例时,作者生动地介绍了古巴——这个世界上第一个面对“石油峰值”的国家,在身处罕见的、孤立于国际经济体系之外的纯粹“孤岛”中,在并非情愿的情况下,是如何将石化农业转变为全球最大规模的半可持续有机农业的。
对于小型农场与本地经济,作者以极大的热情提供了诸多案例。作者认为,小型农场在土地、水源和石油的使用上有效率得多,新形式的本地农业通常依赖更先进、而且在许多方面比工业化农业更强大的技术。书中还谈到了较小型的社区规模电力系统、沼气发电、运用生物发电及生物柴油汽车,甚至还论述了创造本地货币的必要性、社区对民主建设的真正意义。作者认为,如果你可以让整个社区开始群策群力,像企业创造成功产品一样建立成功的基础,你就会彻底改变我们对生活的看法,就能促成社会变革。
在肯定不丹和欧洲模式的同时,作者的批判直指“超级资本主义”软肋:美国人所吃的每一口食物,平均下来都是漂洋过海1500英里,一路上平均转手6次。除了符合最低价位经济标准以外,这种做法没有任何道理。经济快速增长,多数人的个人收入却在缩水,增加的大部分财富都会集中在极少数人的口袋中,造成这种矛盾的数学运算是不平等的数学运算。到了1980年,美国几乎没有农民,因此人口普查局也不再将农业列为表格上可供勾选的职业之一,那些消失的农民已被石油取代,等等。这些也是发展中国家应该思考或将要思考的问题。作者还对中国的发展提出了展望。例如,“现阶段是中国的过去与未来挑战的交叉点,也就是说,中国在保持目前的增长速度的同时如何保证不会突然间垮下来?”
比尔·麦吉本的真知灼见与精彩案例非常有说服力,已经触及“自然循环经济”与“主动循环经济”的实质(参见《环境经济》杂志2010年第5期“如何创新和完善中国特色循环经济理论”),是极为可贵的关于经济基础的探索。但多学科交织、跨行业共进的循环经济需要运用东方式的整体观来认识和把握。如今,回归自然观已成潮流。这些有良知的西方科学家对真理执著追求的精神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他们若能充分吸收源于自然的中华哲学观,就会如虎添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