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竞争造成了企业之间的关联发生改变,原来依靠一个企业主导的价值创造活动来参与竞争,现在已经不合时宜,更多的是由多个企业来共同完成,企业间的关联也具备了新的特征:这些企业具有不同的能力要素,各自精专某项业务,结合在一起后,可以完成经营运作的各个环节,它们遵守共同的价值逻辑,并按照一定的“规则”联结在一起,而不是按照价值链中的企业之间上下游序列关系。这些企业既可以是并行的关系,也可以是交错关系,所以在产品运作过程中可以同时开展各种业务,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以上的这些特征正是企业之间的关联逐渐由价值链转变为价值网络而表现出来的。
2从价值链到价值网络
价值链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在其著名的《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波特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 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为企业的股东和其他利益集团包括员工、顾客、供货商以及所在地区和相关行业等创造价值。如果把“企业”这个“黑匣子”打开,可以把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分解为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经济活动,或者称之为“增值活动”,其总和即构成企业的“价值链”。企业的每一项经营管理活动都是这个价值链条上的某个环节。企业在价值链上面的活动,反映了该企业的战略定位以及实施该战略定位的方式。
价值链在经济活动中是无处不在的,上下游关联的企业与企业之间存在着行业价值链,包括供应链和顾客链等,企业在整个价值链中充当一个特定的角色,拥有独特的核心价值(即能为整个产品的增值提供一种独特的贡献,否则,企业就只能出局)。企业内部各业务单元的联系构成了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包括研发、生产和营销等,产品则是通过在企业内部各业务单元的流动才实现了价值的增值。价值链上的每一项价值活动都会对企业最终能实现多大的价值造成直接影响。价值链理论将企业的经营活动定义为一条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价值增值活动组成的链条,按照对企业内外价值增加的作用,链条上的所有环节分为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基本活动涉及企业生产、销售、进料后勤、发货后勤、售后服务。支持性活动涉及人事、财务、计划、研究与开发、采购等。
价值链理论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企业看待价值创造过程的方法,过去的企业只是将眼睛盯着与自身直接相邻的上下游企业,它们关心两个基本的经济因素:来自上游的供应价格和下游的销售价格,前者影响成本,后者影响收入。但是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揭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只是某个环节的竞争,而是整个价值链的竞争,而整个价值链的综合竞争力决定企业的竞争力。价值链中一个环节经营管理的好坏可以影响到其他环节的成本和效益。例如,多花一点成本采购高质量的原材料,生产过程就可以减少工序,少出次品,缩短加工时间。用波特的话来说:“消费者心目中的价值由一连串企业内部物质与技术上的具体活动与利润所构成,当和其他企业竞争时,其实是内部多项活动在进行竞争,而不是某一项活动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