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手续费”、“跑路费”等,就是不可避免的贿赂成本。避开法律问题不谈,仅从纯粹经济学的角度,此类成本是交易中无法避免的。只要其比率不算太高,付出人情成本的一方总还是容忍的;对于收入一方,则积累了一定的个人抗风险基金。比如,前面讲的时尚服装店店主要拿出利息之外的15000元,它是正常利息支出的3倍,而店主并不认为昂贵。因为它只占交易总额的5%,相对于该店最低的纯利润率(7000元纯收入/70万元资本)是高了许多,但毕竟它又在五一旺季利润率的“圈内”。后者可以达到40%左右。假定他能从信用社或银行贷到30万元,且15000元的“手续费”给了办理该业务的信贷员,那么信贷员的这笔收入,实质上是由人情成本折算来的商业成本。这个信贷员的商业心理是:说不定哪笔由他办理的贷款会出现不可弥补的风险后果,单位会解雇他,从而他失去工作机会,而他不断收取的“手续费”积累成的个人抗险基金足以让自己过上相对悠闲的“下岗生活”,甚至比正常退休的同事(如会计部的一个老老实实的老会计师)生活得更优越。
4.3不该被遗忘的“筋筋”
在人与他人的交易过程中,一般情况下会出现第三方乃至第四方、第五方,因此在各方互相交错的关系中就形成了一个商业社会或市场经济的景观。中国俗语讲“中间没人,事不成”。这个俗语主要讲的是旧式婚姻的运作,即男女双方即便互相爱慕、有心结为终身伴侣,也要找个名义上的媒人来向双方家庭“说和”。后来,“媒”的含义被引申了,从而就有了“媒介”、“传媒”、“媒体”之类的概念。此种“媒”的行为,乃是把自己买来的信息(如媒体给新闻记者开工资),经处理后再卖出去(如新闻播出时,总会伴随着广告)。现代人在习惯接受“媒”提供的便利时,却淡忘了另一种不可或缺的交易第三方的存在。它叫做经纪人,通俗地叫掮客。相比较之下,“经纪人”一称比较规范,要具有一定的资质,如专业技术证书;“掮客”一称比较通俗,专指那些没有相对资质(证书)但确实有能力促成交易的人。4.1节讲的给时尚服装店店主跑信贷关系的人,就是这种人。但是,这类掮客本身具有很大的风险:即使办不成事,钱也退不回来,那么他就(或许一个群体)不能算作好的掮客。好的掮客是指收费较低,又能在短时间内促成交易的社会人士。他们不是专门靠人情关系赚钱的“跑合人”,不属于社会闲散人员,而是在某一专业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士。比如,一个大企业的资深财务人员,能够利用自己常和银行打交道而积累起来的人情资源,从银行挖到大笔资金。他不是自己直接贷到这笔钱(如5亿元),而是将一家实力雄厚的房地产公司介绍到银行,让正缺少开发新项目资金的该公司拿到这5亿元的贷款。作为掮客的该财务人员,只是单向地对房地产公司收取0.5%(即5‰)的“手续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