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起来,总计1620元的交易量,收取的费用是8元钱,综合费率是0.49%,即接近5‰。当然,我手头掌握的微观现实调查资料也与记者对信贷掮客的调查结果,存在偶然巧合的可能。但是,无论征诸微观还是推演宏观交易状况(即有序的市场化流动),“筋筋”的存在都是一种社会需要。从事牲畜交易服务的“筋筋”消失了,从事信贷交易服务的掮客出现了,这正是社会交易升级的一种表现。可以设想,掮客越活跃,市场上的信息对称程度就越高。这也是城市中大大小小的信息部能够生存并不断拓展业务的原因所在,从婚姻介绍到房屋租赁,从二手房买卖到急招某某工种,不一而足。
4.4“心态学”是什么东西
质而论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没有什么区别。一切基于交易,一切源于利益。平等交易,是大多数交易者的愿望。但事实是“平等交易”只是个假设,因为国家有强弱、大小之别,人有穷富之分。人与国家一样,除了有强弱、穷富这类硬实力的差别之外,还有软实力的差别。人的软实力包括个人修养、学识、反应能力,乃至人品,但最重要的还是心态。心态的形成因素包括个人修养、学识、反应能力、人品,而心态反过来会促使这些因素提升质量。中国最早的哲学系统《老子》,堪称是一本心态打造的小册子。比如它说:“天下的东西要数水柔弱,但攻克坚固强大的东西,它是最有用的利器。”老子之后的大学问家几乎都要研究“心态”这个科目,研究成果对中国的文化传承影响至深。大学问家的研究成果逐渐扩散到社会上,形成今天我们看到的半文半白的诸多谚语。我们不妨将这套学问称为“中国心态学”。比如,清末民初的谚语集《重订增广贤文》里面有一段话“肝肠煦若春风,虽囊乏一文,还怜茕独;气骨清如秋水,纵家徒四壁,终傲王公。”用现在的话来说:一个人心态好了,手中没钱,也会对贫弱的人抱有同情心;由于心态好而形成的个人品格,像秋水一样清澈,就算是家里很穷,也可以傲视富贵的王公。平常人在与他人的交易中做到“煦若春风”不容易,做到“终傲王公”更难。毕竟我们生活在一个竞争性非常强的社会,有时不得不将自己的气节、品格纳入交易活动。这也是“交易”一词贬义色彩难消的原因所在。从历史的角度来讲,这也是一种文化基因遗传,像李白与杜甫那样的历史名人都在所难免,就不用说芸芸众生了。人们常想起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气诗句,却不易记起他给一位地方官写求职信时说的谄媚之语。他说:“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本质上,别说万户侯之爵位了,李白不过乞求这位韩姓官员可怜,给个混饭吃的闲差而已。韩荆州也不过是刺史手下的助理官员。他喜欢推荐、任用有才人,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在人格与成就方面,历史是个讽刺的篇章:李白乞求韩姓官员未果,却留下了千古名诗;韩姓官员本无什么才能,却因李白一篇捧臭脚的文章而在历史上“挂了个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