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

社交礼仪中的心理学 作者:孙海芳


礼仪,是个人文明素养在社会交往中的集中表现。

一个具备素养的人,总是会在恰当的时间和地点,表现出恰当而得体的言行礼仪,给人以优雅的仪态印象。这种得体的礼仪恰恰也是个人融入社会交往活动的基本要求。

这本书是有关社交礼仪心理的集中解说。

礼仪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交往中非常重视的一个领域,大多数读者或多或少都掌握一些基本的礼仪素养和技能。但是,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它抛开过去我们所熟悉的外在礼仪教条和规范,而从交往双方心理上的反应来看待我们的言行举止,从而使读者能够清楚地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应该表现出什么样的言行举止,促进双方交往的愉悦氛围,取得交往的效果。

所以,下面这个共识尤其重要:任何礼仪都应该在对方的心理上产生愉悦之感。那些教条式的、僵化的礼仪形式未必就是真正的得体行为,事实上也无法达成最有效的交往效果。过去有一段时间,很多人热议中国人与日本人在礼仪观念上的区别。日本人的礼仪很规范,而且一丝不苟——这一点是个共识,现今很多人认为日本人的礼仪精神是需要中国人去学习的。

但是,最早讨论这个问题的应该是辜鸿铭。他在《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说到“礼貌”的问题时认为,中国人很容易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显示出体谅、照顾他人情感的特征,由此而来的礼貌不像日本人的那样繁杂,但它是令人愉快的。相反,日本人的礼貌则是繁杂而令人不快的。辜鸿铭将日本人的礼貌称之为一种排练式的礼貌,就像戏剧一样不真实。

在这里讨论这个问题,不是想在日本人和中国人的礼节上区分出个谁是谁非。只是想提醒一个基本的事实;任何恰当的礼仪首先要在乎的是他人的情感,发自内心,而又让人愉悦。

所以对一个有素养的人来说,既需要掌握礼仪的基本规范,同时也需要具备洞察他人心理,并体现出从心理上互动的情感特征来。

这本书正是依据这样的原则撰写,它的总原则是:灵活地待人处事,并学会在不同的场景中巧妙而又得体地表现自己。本书的内容共分6章,系统讨论了社会交往中的6个核心问题,它们的中心议题分别如下:如何给人以良好的印象;

如何恰到好处地表达情感;  如何与对方进行心理上的情感共鸣与互动;

如何在必要的时候赢得心理上的优势并建立个人威信;

如经化解情绪化的交往氛围,得体地处理分歧;

如何缩短心理距离,以形成牢固的个人友谊。在任何一种形式的社会交往活动中,上面6个主题都是要面临的问题,它反映了我们在交往活动中的追求和目的。但是,你如何通过得体的言行举止达成这样的目的,则需要智慧,需要认真地掌握这中间存在的心理情感特征以及相应的礼仪策略。

本书将从以上几个方面为你提供系统的心理学专业指导。现在,欢迎你加入到本书的世界中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