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的四周都环绕着一个抽象的范围,我们称其为“私人空间”,我们无法准确地在我们的周围划一个明确的界限,但是它确实存在。当别人越过合适的私人交往距离时,我们会对对方产生一种厌恶的情绪,这种情绪给了我们消极的心理暗示,使得我们对这个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例如在拥挤的地铁里或者公交车上,当别人过于接近你时,你是不是从内心深处会有一种不安全感和不悦情绪呢?你是不是会通过变换自己的位置来逃避不快呢?在社会交往中,我们必须控制好我们与别人之间的身体距离,使我们和别人的交往得体而又不失亲近。
个人空间分类
两个人在一起交流时的空间距离是两个人内在心理距离的反应。只有两个最亲密的恋人才可能出现上面这样的零距离接触,而在社交场合,多大距离合适都有一定的标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程度与双方空间距离成正比。所以,通过观察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我们可以推断出他们之间的关系。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将日常生活中人与人的空间距离分为四类,分别为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共距离。随着交往范围的扩大,人与人之间的亲密程度也随之逐渐降低。
1)亲密距离:一般来说,亲密距离的空间范围在0~0.5米之间。这个距离只有在亲人、爱人、好友之间适用,对于刚刚认识不久或者刚刚认识的人,千万不要轻易越过这个距离。
2)个人距离:个人距离的空间范围一般在0.5~1.2米之间。正常生活和工作交往中的人都可以进入这个范围,这是一个没有身体接触的中介距离。一般熟人可以接近0.5米,而陌生人应该处于1.2米的位置比较保险。
3)社交距离:1.2~3.5米一般是社交距离的标准空间范围。这样的距离范围一般适用于正式的社交活动、外交会谈、商务交谈中。
4)公共距离:公共距离的空间范围在3.5~8.3米之间,这一距离不适合人际沟通,是公开演说时演说者与听众之间的距离。
灵活变动身体间距
两个拉手逛街的女士会被认为是亲密的朋友。你可能有这样的经历,一个第一次跟你见面的人,为了表现要很快和你熟络起来,他主动上前跟你勾肩搭背,这时不管是同性还是异性,即使对方表现得非常友好和善,你也会觉得有些反感。 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如果想给对方留下美好的印象,一定要严格遵守“保持身体间距”的黄金法则。当接受到对方认同你们关系开始亲近的讯息时,你们才能进一步靠近对方。例如,假如你是一位男士,在刚认识一位女士时,即使对对方有好感,你也应该保持礼貌的距离,而不应该过快主动缩短和对方的距离,否则触动了女士的敏感神经反而不利于你们进一步交往。此两个男士如果在公共场合拉手,则可能会被认为是同性恋。外,跟男士相比,女士之间的身体间距会更小一些,而且彼此的身体接触也会更频繁更随意一些。
身体距离存在文化差异
个人距离的大小还与文化背景有关,例如日本面积小,人口密度大,所以人们对于拥挤的环境比较习惯,而像澳大利亚地广人稀,他们就会偏好开阔的个人空间。一对意大利夫妇移民澳洲,不久他们加入了当地的一个俱乐部。可是,没过多久,该俱乐部的一些本地会员反映这对意大利夫妇行为不检点,他们对异性有性骚扰倾向。当问到这对意大利夫妇时,他们大吃一惊,在他们国家非常常见的交往距离,在澳洲却给了别人糟糕的误会。原来,很多欧洲国家的人的私密空间距离为20~30厘米,而澳洲人的私密空间距离却大于40厘米,于是当这对意大利夫妇与澳洲朋友保持25厘米的距离交谈时,这对意大利夫妇感觉非常自如舒服;而且意大利人比较喜欢进行目光交流和身体接触,而这在澳洲被认为是求爱的举动。如此以来,双方造成误会也是意料中的事了。
为此,在社会交往中,我们不能不关注文化方面的差异。如果跟你交往的人和你在地域上有比较大的差异,你就必须考虑个人距离的合理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