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创世纪(1)

名牌至上 作者:(印)拉哈·查哈


催生亚洲名牌拜物教的力量,一百多年前就蠢蠢欲动了。

20世纪早期,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欧洲处在黄金时期。时代在前进,市场正繁荣,一切都令?飘飘然,富裕阶层热衷炫耀财富,考究的女性服饰成为一个家庭展示自己实力的首选方式。奢侈品通过进口开始渗入亚洲市场,不过,当时有能力接触到它们的只是极少数的富有社会精英。日本刚从江户时期漫长的闭关锁国政策中走出来,开始和英国及欧洲大陆诸国展开包括首饰等奢侈品在内的贸易往来。据说,当时一只精美的法国 Bacarat水晶花瓶的售价比日本普通家庭的年均收入还要高。早在 20世纪 20年代, Burberry就在东京开设了专卖店,货物运输通过当地的进口公司完成。

在浮华享乐盛行的二三十年代,上海在亚洲的地位堪比欧洲黄金时期的巴黎。上流社会的女性穿着优雅的旗袍出现在社交场合,男人们则时兴穿法国西装、戴瑞士手表,比如 Omega,该品牌早在 1895年就出口到了中国市场,广受欢迎。

印度的皇室成员天生喜欢西方奢侈品,他们去伦敦和巴黎旅行购物,或者委托喜欢的名牌比如 Louis Vuitton或Cartier为自己度身定制。著名的伯蒂亚拉( Patiala)项链就是印度的伯蒂亚拉邦主在 1928年委托雅克 ?卡地亚( Jacques Cartier)定制的。这条穷极奢靡的项链上镶嵌了 2,930颗钻石,重达 1,000克拉,其中包括一颗 234克拉、世界排名第 7的大钻石。

随后,奢侈品产业在亚洲发展进入了艰难时期,几乎每个亚洲国家和地区都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二战后日本沦为战败国,经济上奄奄一息。相较于西方奢侈品,独立运动中的印度人显然更愿意穿着印度土布( khadi),这种棉质的手工纺织布料受到圣雄甘地的推崇,成为印度自由运动追随者的制服。与此同时,东南亚的独立运动也开展得如火如荼, 1946年,美国人离开了菲律宾; 1949年,荷兰人撤出了印度尼西亚; 50年代,英国人先后放弃了马来西亚与新加坡。爱国主义和经济贫困使得西方的奢侈品在当地找不到立足之地。大多数亚洲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也?制了进口贸易,即便允许奢侈品进口,也会征以高额关税。独立后的亚洲各国都急需振兴经济,人们辛苦工作重建国家与生活。他们普遍希望能在满足日常生活的基础上,为孩子的未来攒钱。所有这些现实问题直接导致了奢侈品进口进入休眠状态,几十年后,到了 70年代,才开始慢慢复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