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有些亚洲女性会从杂志上撕下照片,直接杀入店里按图索骥。有钱人和名人则以模仿更有钱和更有名的人的着装为荣。比如,“黑珍珠”哈尔 ?贝瑞( Halle Berry)拿到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时穿的是艾里 ?萨博( Elie Saab)设计的礼服,上身为透明薄纱,以繁复的绣花遮盖胸部关键部位,大胆而优雅。随后,香港名媛戴李桂兰( Olivia Davies)也穿着这身礼服亮相,她被公认为香港衣着品位最佳人士之一。普通人和设计师之间有一种虚拟的关系,就如同粉丝与明星。一个日本女性口气亲昵地谈论服装设计师马克 ?雅各布时,会让人真的认为她和设计师很熟悉,而他的服饰设计几乎都是为她定做的。
那么,在这样一个作秀营销蓬勃发展的年代,广告还有生存空间吗?事实上,广告活得很不错,不过它的作用已经改变了。广告让人们认知名牌,并为名牌定义形象,但现今的消费者并不盲从且多疑,他们更愿意听取时装杂志编辑的意见。很多亚洲消费者甚至并不在意名牌固有的形象。比如,在十几岁的日本年轻人心中,最棒的名牌是 Hermès这个被定义为成熟女性专用的品牌。对这些年轻人而言,他们唯一关心的是同龄人之间流行什么。对于这类信息,最好的收集渠道就是关注名流们在什么公司举办的什么活动中穿了什么样的衣服— —这又回到了作秀营销的地盘。试问,有哪个杂志编辑会在杂志上对自己的衣食父母— —广告大客户— —出言不逊呢?这就是广告可以派得上用场的地方。手握大量的发展稳定的名牌,让大集团站在了对自身发展极为有利的位置,除了铺天盖地的广告,还能获得很好的编辑报道。
“名牌派对”风靡一时,参加者都是本地的头面人物,派对大小则不拘一格,有舒适的小聚会,也有大型酒会。这种活动在中国大陆很受欢迎。它们保证了品牌能经常出现在报刊杂志的社交与八卦版面上。当然,也会出现截然相反的效果。有次 Fendi在香港举办秋冬皮草新装展示小派对,一个香港女演员“砸了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