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都市的贫民窟是一个由来已久的现象。早在1890年,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雅各布·A里斯(1849-1914)就已经关注到纽约下东区的贫民生活,其著作《另一半人怎样生活》(1890)就促使官方通过立法对经济公寓进行改革。1902年他在《与贫民窟作斗争》一文中发出“要么我们消除贫民窟,要么贫民窟将我们消灭,二者必居其一”的呼声。里斯强烈呼吁政府尽社会福利的责任,改善城市贫困状况以最终消除贫民窟现象。近年来,贫民窟数目因第三世界城市人口膨胀而大幅增加,根据联合国人居署2006年报告,英联邦国家的贫民窟住有3.27亿人,接近当地人口的六分之一。在1/4的英联邦国家之中(11个非洲国家,2个亚洲国家,1个太平洋国家),超过2/3人口居住在贫民窟,其中很多国家仍在急速城市化。预计至2030年全球将有约20亿人口沦为贫民窟居民。
2003年10月,联合国人居署出版了一份严肃的历史性报告《贫民窟的挑战》(TheChallengeofSlums)。该报告的主要论题是贫民窟惊人地密布于地球。贫民窟(slum),一般指穷人居住之所,联合国人类居住规划署将其定义为“以低标准和贫穷为基本特征之高密度人口聚居区”。据《2007年世界人口状况报告》,“贫民窟”这一术语被用来代指许多类型的住房,包括可改良的住房。“贫民窟”、“棚户区”、“非正规住区”、“棚户住房”和“低收入社区”等术语往往可以互换使用。这一词语传统上指曾一度有名望,但随着先前的居民搬迁到城市中更新更好地区而衰落的居住区;如今,此词还包括发展中地区城市中大量临时居所。
毋庸置疑,贫民窟的产生首先是经济问题,但贫民窟形成之后却涉及到了政治、文化、环境、人权等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了一个必须共同关注的问题。贫民窟如今已经成为都市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面临这一困扰,发展中国家尤其严重。贫民窟常伴有犯罪、毒品、违章建筑、垃圾、饮水等问题。但是,对人口过百万的大型贫民窟(megaslum)兴起的讨论一直被排除在主流政治议程之外,因为世界银行和“华盛顿共识”不乐于听到这样的声音。
戴维斯一直坚定地履行公共知识分子的真正职责。对他而言--“知识分子的代表是在行动本身,依赖的是一种意识、一种怀疑、投注、不断献身于理性探究和道德判断的意识。……知识分子并不是登上高山或讲坛,然后从高处慷慨陈词。知识分子显然是要在最能听到的地方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且要能影响正在进行的实际过程。”爱德华·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单德兴译,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3,85页。所以,戴维斯不仅一直关注贫民窟问题,而且公开发表了他关于贫民窟问题的意见。早在2004年,他就在《新左派评论》)上发表了题为《布满贫民窟的星球》(“PlanetOfSlums”,NewLeftReview26,March/April2004)的文章。2006年5月11日,戴维斯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向200名听众作了一个关于“贫民窟”问题的演讲。
他在其新著《布满贫民窟的星球》(PlanetOfSlums,2006)里预言了我们地球的未来--城市贫民窟星球。戴维斯不是未来学家或预言家,他的预言和推测全部建立在权威机构的统计数字和已经存在的实例之上。他征引了联合国人居署2003年的报告《贫民窟的挑战》,概述了贫民窟的悲惨现实及未来:目前,10多亿贫民窟居民完全脱离于他们的国家或全球经济生活;未来的半个世纪里20-30亿人最有可能的去处是贫民窟。
首先,戴维斯指出:“地球城市化的速度甚至快于罗马俱乐部先前在其马尔萨斯式报告《增长的极限》(LimitsofGrowth,1972)中所作的预报。1950年代,世界上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有86个;今天有400个,到2015年将有至少550个。”联合国经济社会局人口司:《世界城市化展望》(2001年修订版)(UNDepartmentofEconomicandSocialAffairs,PopulationDivision,WorldUrbanizationProspects),纽约,2002年。转引自《布满贫民窟的星球》,第2-3页。据《远东经济评论》(FarEasternReview)估计,到2025年,单是亚洲可能就会有10到11个超大城市(hypercity,人口2000万以上的超大城市),包括雅加达(2490万),达卡(2500万)和卡拉奇(2650万)。《远东经济评论》之《1998年亚洲年鉴》(“FarEasternEconomicReview”,Asia1998Yearbook)第63页。转引自《布满贫民窟的星球》,第6页。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地球上大多数的人口将居住在城市。
但是,这些城市人口的大部分在忍受可怕的贫困。2020年城市人口中将有45%-50%属于贫困人口,2030年居住在城市贫民窟的居民将达到20亿。贫民窟的扩大已经达到了极限--免费的可擅自定居的土地缺乏、贫民窟居民的谋生能力下降。这已引起宗派暴力、遗弃儿童和其他对绝望处境的理性反应。“未来的城市,不是像早期都市学家们所想象的那样,由玻璃和钢铁构成,而更多地由粗糙的砖头、稻草、回收塑料、水泥块和废木头所构成。不是光彩眩目直达天堂的城市,21世纪的大多数城市蜷伏在泥泞之中,被污染、粪便和腐烂所包围。”《布满贫民窟的星球》,第22页。换句话说,未来的城市是一种“贫民窟城市”而非“光明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