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块面包的诞生(2)

面包人生 作者:(英)彼得·梅尔


那天早晨屋里有三个早班面包师。他们身穿白T恤和短裤,手指手背上白乎乎的,已经沾了一层面粉。他们开始干活,我在边上看着。一开始我有点惊讶,然后就被迷住了。

惊讶,是因为我总以为符合标准的面包块是用机器成形的,得经过一道压模之类的工序。在我的想象中,一条摆着面团的传送带从一头进去,法式长棍从另一头出来——大小、重量、色泽乃至花纹都一模一样的法式长棍。我敢肯定,在有的面包厂里,面包制作过程和我的想象分会毫不差。但是,奥泽面包店里的人可不是这么干的。

每一块面包都是手工成形(faconnage a la main)。这个过程在旁观者眼中可谓妙不可言。事先称量过的面团(每个法式长棍250克,大约半磅多一点点)被面包师一个个拿在手里,拍、揉、压、捏、拧,直到它们具备了你能在面包架上认出来的熟悉形状——只不过还没有你所熟悉的色泽。这就像是快速雕刻。给每一块面包成形只需不到三十秒时间;等你把这个过程看了十几遍,你肯定会信誓旦旦地说这一块面包和那一块根本没什么差别。当然了,差别肯定会有:面团上有细微的差异,有人所留下的印记;正是这些东西把手工制作与机器产品区分了开来。

到了面包诞生的下一个阶段,差别就比较容易分辨了。在这个阶段面包师会给面团添加装饰。以经典的法式长棍为例,你会在面包上表面看到一条条斜纹。在奥泽面包店,这些斜纹是手工做出来的。它们最初的形状是一个个在面包上迅速切出的小口子。我本以为,切这些口子必须借助某种专业人士才会用的特制工具(比如“面包师好帮手”什么的)。后来我说想见识见识,才发现这家伙原来是从罐头上剪下来的一小片铁皮,使用多年之后变得亮闪闪的,十分锐利。

才几分钟功夫,二十个面团就变成了二十根法式长棍。每块面包加好斜纹后就给放在一块洒了面粉的长布上,布面叠起的褶皱可以将它们彼此分开。等一炉的量做好,再用一块长木板把它们溜进烤炉里。

等到第一批法式长棍小分队从烤炉里出来,时间约摸是凌晨四点半。面包色泽金黄,有几根在两端的颜色略深一些。面包上的切口在烘烤之下变宽、变平,最终成形的样子就像是用手指平放在面包皮上压出的印痕。

热拉尔从这炉法式长棍中拿起一个放在鼻端,那神情像极了审视瓶塞的斟酒侍者。接着他把面包翻了个身,在其平整的底部轻敲了两三下,发出的声音就像是闷闷的鼓声。“这是检验面包的一个办法,”他说。“面包烤的对不对头你能听得出来。”

他把面包递给我,我这个新手也试敲了一记。由于面团已经在热气的烘烤下延展开来,法式长棍掂在手里轻飘飘的,甚至有空洞而非密实的感觉。我捏了它一下:硬实,却又带着弹性。我又闻了闻。呣……这气味让我心生遐想:不知道面包师早饭吃什么?我盼着早点开饭。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