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从中国文化的失败看孔子的价值

学而时习之 作者:薛涌


在孔子那里,“上帝”死了。在孔子以后,“中华民族”的“生命共同体”死了。在我们的文化中,再没有力量可以制约专制君主的权力。我们的文化失败了。我们仍生存在这种失败的痛楚之中。挖掘孔子的意义,是为了再给我们这个文明一次机会。

此书是我读《论语》的笔记,想说的就是上面这几句话。本来准备先写"半部《论语》"的笔记,日后有时间和精力再写后半部。谁知下笔一发而不可收,最后《学而时习之》这一篇,就构成了现在这本书。可见,本书很少有什么总体设计,写作过程是随着“思之所致”而展开,不少地方非常粗糙,组织上也难免有混乱之处,有待日后的修改和补充。

我对中国文化(特别是对孔子)的想法,在心中藏了很久。一直没有拿出来的原因有二:一是自己本来从事明清社会经济史方面的研究,目前在学术上刚刚起步,即使在本领域里也训练不足、所知有限,基本的研究尚未完成;在思想史上则更无学养、典籍不熟,何敢仅凭读的一些闲书和片段零星的想法,在儒学这样一个最有学术传统的领地随便说话?二是觉得我这个门外汉的一点粗浅想法,自己不说,别人也早晚会说,而且会说得更系统、更深刻、更有学术规范。我还是应该耐心等着博雅好学之士的大作。

可惜,这样的大作并没有等来。在目前的有关学术讨论中,我上面那几句话所表达的思想也很少被人提及。我的想法虽然粗陋,但自信为反省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一个重要的面向。不接受我这类想法的挑战,是中国学术之失。我是个急脾气的人,一旦等不到可以为自己代言的饱学之士出来,自己就不揣浅陋、当仁不让。这次我利用暑假期间,匆忙地把过去的想法整理了一下;写完这篇《学而时习之》,已经精疲力尽。接下来需要把自己在社会经济史方面的博士论文整理成书稿。这在当今“不出版便死亡”的美国学术界,也是生存之必须。所以,此书匆匆拿出来,乃是不得已而为之。不过以我的孤陋寡闻,觉得我所提出的若干观念,以及我解读《论语》的角度和方式,至今在孔子和儒家的研究中尚属前所未闻。粗糙归粗糙,如果这些粗糙的思想能激励更有学术训练的人士回应,也不失做出了一点抛砖引玉的贡献。同时,我也希望从期待中的回应里学习,继续修改自己的研究,以求日后能拿出更成熟的作品。

全书的形式,是为《论语》的首篇《学而时习之》逐章进行评论和研究。评论部分力求写得轻松随意些,尽量不加注释,也不注重学术论证,只求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就如同和朋友聊天一般,并尽可能对研究部分的论述加以概括和总结。即使是那些不喜欢繁琐论证、彻底跳过了研究部分的文字的读者,大体也能从评论部分理解我的基本思想。另一部分读者,则可以通过读我的“评论”来决定“研究”是否值得看下去。研究部分,则略为学术化一些,多了一些引述和分析,为自己的观点提供证据。同时也把在短短的“评论”中无法展开的论题展开。两部分应该各自能独立成章。彼此虽然很不同,但在总结归纳主题时难免有些重复之处,希望读者原谅。

《论语》本身漫无系统,甚至可以说是杂乱无章。以《论语》的章次为纲领,好处是忠实于《论语》,不因为追求系统的完整性而丧失了具体的洞见,坏处则是全书过于散乱。作为补偿,我不妨在这里将贯穿全书的主要关怀交代一二,给读者一点阅读准备。

为什么说中国文化失败?

我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读《论语》。我个人的历史意识,来源于我对现实的观照。我所要追寻的问题,是现代中国的失败,以及这种失败是否有更深的历史原因、是否可以归结于一个文明的失败。当然,所谓成功和失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价值判断。最近几十年,西方反欧洲中心论的文化相对主义甚盛,似乎文化无所谓优劣。这种文化相对主义,在美国的大学中即使不是主流,也是一种时尚,而且其意识形态渗透到一般的受教育阶层之中。比如,几年前我去医院,当我的白人医生知道我是来自中国,而且研究中国历史后,马上告诉我他在大学读过明史的课,非常景仰中国文化。我当时听不出他到底是出于客气还是出于真诚,干脆直率地告诉他我的看法:从现代历史的角度说,中国文化是个失败的文化,至少不能说是个成功的文化。对方听了很吃惊,马上拿出文化相对主义那一套和我辩论。我知道医生惜时如金,无法在看病时开一个中国文化的讨论班,就单刀直入地问他:"我愿意我和我的孩子生活在这里。你希望你或你的后代生活在那里吗?"他一时语塞。

我判定中国文化成功与失败的标准就这么简单。我是个中国人,我的大夫是个白人。但是,我们是完全平等的。我们中国人应该享受这些白人所享受的生活,比如有相当高的经济收入,在宪政之下拥有自己的政治权利,等等。同生而为人,凭什么人家有这些而我们没有?凭什么在人家有这些而我们没有时,还不能说我们失败了?美国有些自由派人士对中国文化的赞誉和"景仰",经常让我感到一种高高在上的傲慢,甚至具有侮辱性。很简单,他们要是活在我们的文化中,肯定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但看中国人活在这种文化中,就觉得不是失败,甚至还觉得很优美。仿佛中国人天生就该挣相当于他们三四十分之一的工资,天生就不该像他们一样去投票。

说我们的文化失败了,并不意味着我要反对孔子。相反,这使我在心灵上和孔子更接近,也更能体验他的挫折和痛楚。和当今那些传统文化的卫道士不同,孔子看到他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正走在失败的路上。周代的礼制所表达的价值,正在丧亡之中,乃至他哀叹久已梦不见周公了。我则认为,中国文化的失败,正是孔子所代表的文化精神早已失传的结果。中国的历史,自春秋战国之后就误入歧途,乃至后世的儒学,也多是反孔子之道而行之而不自知。孔孟之学仿佛是被后世层层污泥所掩埋的精神资源。我们要想受益于这种精神资源,就必须如同考古挖掘一样,穿透两千多年的历史积淀,回到孔孟的原点上。

那么,什么是孔子的原点(孟子同样是一个重要的价值原点,但不在本书讨论的范围)?孔子的精神为什么对当今的中国还具有意义?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分析一下为什么在丧失了孔子的精神后,中华文明成了一个失败的文明。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