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评论:“孝”的历史现场

学而时习之 作者:薛涌


这段话,透露了“孝”这一观念形成的历史背景。人类是群居的动物,最初是部族共产。在这种共产中,夫妻的概念并不清楚,大家可能分享配偶和子女。但是,到了文明发足后,便由部族共产向家庭过渡。孔子处于这一过渡的完成期,其贡献是界定了家庭这一新的基本社会单位的伦理,并从家的角度来讨论整个社会。这段话中的“入则孝,出则弟”,还反映了部族共居和家庭生活混合的过渡期的社会现实:孩子出去和部族的同龄人共居,但父母已经形成了家庭,孩子不时回“家”探望父母,并尽孝道。在告别原始共产主义的发展中,中国和古希腊走了不同的路径,进而深刻地影响了双方的政治哲学。中国强调家庭为基本的社会单位,一切要以家庭的利益为中心。古希腊则强调以城邦为基本的社会单位,家庭和个人利益要服从城邦的利益。可见,所谓“中国文化强调群体,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之说,是一个非常简单化的偏见。其实,比较希腊文明乃至中世纪欧洲的基层秩序,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群体观念不足。这对迄今为止中国政治秩序的发展都有深刻的影响。这是在下面的[研究]中需要探讨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