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低调人生

军人总裁任正非-从普通士兵到通信霸主 作者:张力升


第七章 如履薄冰

搅局者从来不受欢迎,没有人像任正非一样真切而痛楚地感受到跨国巨头的压迫,从心底里感到超越的艰险。

低调对外,高调对内,一切有利于凝聚人心的精神武器都可以用来为现实服务,一切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外界资源都必须充分利用。

低调人生

华为说不尽,任正非更是使人一言难尽。他以不接受媒体采访、不上电视而著称,在当今的企业家中可谓异类。很多人在竭力为自己争取露脸的机会,以便利用个人知名度为企业带来附带收益。但任正非不是,他不但对各种采访、会议、评选惟恐避之不及,甚至连有利于华为形象宣传的活动也一概拒绝。任正非对此的例行说法是:公司不是上市企业,没有义务来满足外界的好奇心。于是外界有些人猜想是不是因为这位任总个性内向,不善于表达自我呢?

随着时间流逝,现在大家都已经明白不是上述原因。公司员工们一致认为任总是性情中人,口才出众,可以在员工大会上旁征博引,也能在小会上口若悬河,不存在表达障碍。毕竟像他一样经历过文革时代的人见多了大辩论的热闹场面,说起场面话来都头头是道,语不重样。很多媒体感慨于任正非的睿智和低调,于是开始大力宣扬低调的价值,认为低调是企业打牢基础、积蓄功力的秘诀所在,那些注重形象宣传的企业家和企业应当受到批评。

其实,是否应当低调常常受企业的性质和企业家的个性影响,并无定规。万科集团的董事长王石登珠峰,搜狐的张朝阳滑旱冰,都曾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尽管这只是他们自己的休闲活动,但人们习惯性地将此与他们的企业状况联系起来。住宅和网络的服务受众更多的是普通的消费者,民众的认知度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市场份额,适度的张扬对于企业的发展是有好处的。而华为更多地面对行业用户,与民众的认知比起来行业内的认可度要重要的多,对公众的低调无碍于企业发展。

任正非的个性风格是务实而谨慎,在适当的范围内张扬个性,但决不触犯言谈可能会带来的风险。任正非被下属们公认为心直口快,言行有时会无心触犯客人,比如当年深圳市领导来访也不亲自出面接待;在拜访广电总局领导时过于滔滔不绝,结果反而引得对方不快,气氛一时尴尬。他自己也说敬佩阿庆嫂,原因是能够八面玲珑,把各方关系处理好。

因为务实,所以在华为拓展市场初期任正非也亲自披挂上阵,为获得客户的认同而竭尽全力,愿意付出巨大努力去把一件事做到极致,但不愿去敷衍媒体,也许是因为觉得空谈无益。因为谨慎,任正非一直坚信企业持续的发展依赖于自身绝对的安全,所以他的言论都限于一定范围以内,不愿自己的言行成为外界关注的对象。这种风格不仅导致他慎于出镜,在经营企业的思路上也时有体现。华为成立后就一门心思以研发为根本,没有像其他企业一样搞业务多元化或是挣房地产、股票等热钱,甚至曾一度坚持不合资、不上市。

按任正非以前的说法,华为不是上市公司,没必要公开、透明,没必要对公众解释什么。在内部会议上,任正非多次言词坚定地表示:“我们对待媒体的态度是希望全体员工都要低调,我们要做的,只是干好自己的工作。”尽管众多外界媒体都站在发展民族产业的高度对华为大加赞扬,但华为对媒体的反应则依旧是冷漠。《南风窗》杂志曾经从华为内刊上转载过一篇任正非的文章,虽然读者反响很好,但任正非并不高兴,而是要求公司法律事务部跟《南风窗》交涉,并批示退回了杂志社寄去的稿费。

任正非曾说过,媒体的运作有其自身规律,说华为好则未必好,说不好也未必不好,不必去过多关注。他不但不响应外界对他及华为的批评,也不准华为员工出去和别人辩论。相关政府部门多次提出华为可以把自己的成长经验拿出来交流一下,可供其他企业有所借鉴。但任正非的反应却是:企业的个性重于共性,没有任何参照价值。

企业成为“出头鸟”是企业家的梦想,但企业家不可过于招摇,也不宜过于沉默,因为沉默会导致不必要的误解。在任正非看来,当华为还比较弱小的时候,保护自己的最好方式就是不暴露,尽管这样做会有很多损失,却能规避更多不可预知的风险。但随着华为成为中国企业界的代表并开始与国际列强抗衡,关于华为的各种声音就微妙了,任正非的拒不抛头露面似乎并非最佳选择。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