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戒酒成功的人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当他们承认了自己的不完美之后,当他们接纳了自己的所有缺点和优点之后,突然,心中就会涌出一股强大的力量,这股力量彻底改变了他们看待事物的角度,从这个角度,他们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于是,心灵便获得了自由。
那么,如何才能让一个人的灵性觉醒呢?一位酒徒说出了其中的秘密:“害怕下地狱的人才需要宗教,去过地狱的人才会有灵性!”这位酒徒道出了一个伟大的真理:只有经历了苦难的人,才能体会到灵性;只有遭受了分崩离析之苦,心灵才能得到真正的宁静和慰藉;不经历风雨,难见彩虹;没在地狱中接受过炼狱的人,他们的灵性根本就不可能觉醒。
要让灵性觉醒,首先,我们就要承认自己的不完美,学会包容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正因如此,所以,那些犯过错误、历经苦难、去过地狱的人,他们的灵性才容易觉醒。相反,那些感觉良好,春风得意,仍怀揣追求完美幻象的人,他们根本就无法去感悟灵性。沙漠教父约翰?考罗保斯告诉我们:
“如果看到有人一心想爬上天堂,你一定要抓住他的后脚跟,用力把他拽下来。”
灵性不在天堂,只在尘世,它深深地扎根于凡间,甚至在地狱。灵性总是降临到那些满身缺点、扑朔迷离、支离破碎的人的内心。正如有人总结沙漠苦行僧的夸张做法时,用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比喻——“为灵性的觉醒,玩倒立的真理。”
在人生的道路上,?会有这样那样的磕磕碰碰,总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犯错和痛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不愿意去承认,不愿意去面对。因为人们的内心总会有一种追求完美的情结,让人挥之不去。人本身就不完美,但内心却渴望尽善尽美;心本已存有疑虑,却又期盼确信无疑;根本就没有无瑕的白玉,我们却在追求白玉无瑕。
霍高是希腊的一位神父,一天,他在亚索山上碰到了一位修道士。
这位修道士心情郁闷、痛苦,也很气愤。问他何以至此,他说:“你们看看我,到这儿都三十八年了,至今还没有过纯粹而完美的祈祷。”听完他的诉说,在场的人都觉得他真的?可怜。
这时,有一个人说:“这事儿听起来的确可怜。但可怜之处在于,经过三十八年的修行,他依然对纯粹而完美的祈祷情有独钟。”
这一幕即令人不安,又令人安慰:这位迷茫、痛苦的修士怎么也弄不明白,自己追求的“纯粹而完美的祈祷”正是他内心饱受煎熬的根源。然而,一位旁观者不仅知道了他的痛苦,还找到了他痛苦的根源——对完美不切实际的幻想。
人无完人,否认不完美实际就是否定自己。灵性来自疑虑、无助和失控,当人处于这样的境况之时,灵性的感觉便开始了绽放。
千百年来,很多作家和思想家均有过这样的境,他们将此看做是一种失衡、失序、破裂和纠缠不清的感受。大约两千五百年前,佛陀就说了四个字——苦海无边。为了解释这个“苦”字,佛陀用了一个词:dukka,意思是脱臼或车轴脱轨,暗示人自身的断裂和被撕扯。通俗地说,这就是人生的逆境。有意思的是,人在逆境之中,人在断裂被撕扯之中,人在无边的苦海之中,人,恰恰就是在这个最痛苦的时刻,他们的灵性开始了觉醒。所以,佛陀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不仅是佛陀,埃及的沙漠教父对人性的这种矛盾也非常清楚。这些苦行僧走进沙漠,为的是寻得一方天地,去探索人类的本性,因为他们深信自己“已蒙救赎”。沙漠俨然成了他们研究人性的实验场。在今人的眼里,埃及的荒野和地中海的山丘遥不可及,然而,这些灵性大师们用内心的紧张和挣扎来解释人们的疏远感,他们的思想,至今仍在启迪着我们。
当代一位作家用了一个现今的小故事,阐释了接受不完美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