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嫉妒与羡慕:滋养心灵的毒药(5)

少有人走的路3 作者:(美)托马斯·摩尔


“我好像变成了一个警察,而她则是罪犯,我觉得惩罚她是天经地义,这根本不像是我。”

我们的嫉妒心会扮演各种各样的奇怪角色——伦理主义者,侦探,偏执狂,极端保守派,等等。从构词法上来看,“偏执狂”(paranoia)意味着“超出正轨”(para)的“知识”(noia),也就是超出了自我的正轨,陷入疯狂之中。但我更愿意把这个词理解为“处于自我之外”的知识。我们扮演上述那些角色时,一方面假装自己无所不知,一方面又想知道发生了什么。我们总以为有什么危险的东西就在附近,而我们正在追寻它的踪迹;其实,我们对实际发生的细节毫无头绪。如果那位年轻人不是那么沉迷于“无辜小孩”的角色,或许他就能看清问题的本质。他的无辜感操控着他,让他在某些方面出现选择性失明。他其实已经认识到问题出在哪里,但由于无辜感的存在,他的认识并不能转化为行动。

偏执狂的认知,会让心中的受虐倾向得到满足。很多时候,有受虐倾向的人都会把自己想象成无辜的小孩。这或许是为了“辟邪”。“辟邪”就是通过具有魔力的仪式,防御和祛除邪恶的过程。一旦扮演了无辜小孩的角色,那位年轻人就用不着进入感情关系的复杂世界,他可以把所有的问题都归咎于女友,而对自己的过错视而不见。如果他把女友当成一个复杂的成年人,那他就得面对她的复杂个性,还得考虑被她拒绝的可能性。而“作为无辜小孩”,他就可以把自己受到的伤害当做借口和保护伞。

最后,他的愤怒几乎转化成了暴力,这说明他的选择性失明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无辜感蒙蔽了他的双眼,让他既看不清女友,也看不清自己,更认识不到感情关系的复杂性。他要求她的关心和照顾,如果得不到,他就觉得自己被耍了,于是勃然大怒。

如果他任由嫉妒心扮演侦探的角色,而不是把它孤立起来,那么他对自己和爱情的认识都会加深不少。如果他让伦理主义者的角色在心灵中扎根,或许就能建立起足够灵活的道德标准,让宽容和苛求共存。偏执狂的角色一方面为他提供了深入认识自己的可能,另一方面又回避他的理性和主观意识。它是扭曲的、虚幻的,但同时又是智慧的源泉。只有让嫉妒充分发展,才能脱离暴力和胡乱猜忌的范畴。

几个月下来,在嫉妒这种原始情感的驱动下,他逐渐记起了许多过往的经历。我引导他回忆从前的目的,并不是寻找引发嫉妒的线索,以解决他的嫉妒问题;正好相反,他原本潜藏在深处的嫉妒心,因为这些回忆而渐渐丰满起来。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嫉妒心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从而不那么让人嫌恶。

嫉妒具有强迫性的特征,即使受到压抑,也能影响他的生活。嫉妒的感觉和意象进入内心世界时,会触发某种入门仪式,嫉妒的人将找到新的思考方法,并对爱的复杂需求产生新的理解。嫉妒还可以暴露道德主义顽固僵化的一面,让我们看清它的本质,用新的、更具灵活性的价值观念取而代之。心灵的信仰就在这样的过程中浴火重生。由此看来,嫉妒对心灵的多神境界其实有所助益。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