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的第一步是禁止感官接触对身体有害的东西。我们不会把车开进加油站,然后吩咐加油工在油箱里加满低粘机油——那样小汽车就跑不动了。为了让机器运转,我们需要一种特殊的润滑剂或燃料,或冷却剂,或随便什么,我们也真是这么做的。但在对待身体方面我们就没这么小心了。我们吃下营养学家(还有普通常识)告诉我们的有碍身体正常运行的东西,主要是因为它们尝起来美味。我们还不明白,吃东西应该取决于身体的需求,而非感官的快乐。
随着觉悟的上升,你会看不得别人听任感官要求将自己逼入有害的生活习惯。看见某人吸烟,你就会明白肺叶的不适,会觉得自己就在那两个气囊中, 生怕充满烟灰的空气一涌而入。饮食无度也让你痛苦;你会听见肠胃以自己的语言抗议:“求求你,别再往我里面塞东西了!太疼了!”每当看见有人这样伤害他们的身体,你就会对塞入自己口中的东西加倍警惕。不论以前尝起来多好、闻起来多香、看起来多悦目的食物,只要是没有营养价值都会让你失去兴趣。你还会避开一切深度加工、人工合成、妄图超越自然的食物:“酥皮面包”啦,非母牛产的乳脂啦,“速食早餐”啦,罐装奶酪啦,等等。
孩子们特别容易为感官所诱惑。电视广告会让他们哭喊着要吃营养很少,甚至毫无营养的早餐麦片,原因不外乎它味道很“赞”,而且还有三种颜色,这一点我们都了解。广告敦促这些还没有判断能力的孩子吃下糖分含量高达百分之四十五的麦片,而孩子们真正需要的是可以补充能量、促进成长的实在营养。他们这样引诱孩子都是为了能挣几个钱!更糟的是,我们还让孩子观看这些节目,任由他们吃下小熊布巴吃的东西——什锦果酱早餐三角包。
要让孩子戒掉这些坏习惯,就必须付出时间和精力。我们不能光说一句“去看电视”,然后把他们交给座椅,得亲自陪着他们才行。我们不能对他们说:“宝贝,能自己吃早饭吗?你知道果酱三角包在哪里的。”你得下点工夫弄出一餐美味,有营养的全麦谷物。我们需要花些时间准备食物,然后再花些时间坐下来,和孩子一起享用。
烹饪健康的菜肴还需要营养方面的基本知识。你不必成为专家,了解基本原理即可。但无论你是从哪里得到的相关资讯,我都敦促你参考有资质的专家的研究成果,不要瞎赶时髦。
自动化饮食
下一步训练味觉的原则是饿的时候才吃东西。食物或许就在手边,但并没有什么力量强迫我们非吃不可。曾有物理学家向我保证,说我们绝对可以让自己和食物保持恒定的距离——甚至扩大彼此间的距离——这和被它吸引过去一样容易。我们多数人都参加过这样的晚宴:宾客向女主人保证自己再也吃不下一口,但紧接着就进入客厅觅食。客厅的重要位置放着几碗坚果、薄荷和奶酪混合物,这些玩意很快便被一扫而空;无论装满几次,都会立即清空。某人说上一句话,然后“啵”的一声吃进一枚薄荷糖;还有人痛论国事,拳头里握着花生挥舞几下,随即投入口中;另一人站起来穿过房间,半路上稍稍绕了点远路,拿了几块软质奶酪。我们对自己的这种饮食方式并无自觉。因为我们的注意力被分散了,我们吃喝是出于强迫,而非源于饥饿。
这种自动化饮食同样会在电视机前、电影院里、夜总会中、运动场上发生。眼前动感十足,双手也跟着上蹿下动,在嘴里进进出出,仿佛拉斯维加斯某家赌场门口的自动招牌上,那个永无止境地挥手打招呼的牛仔。我们可以学着对观看的东西更加自觉,并学会一次只做一件事。那样会让你的享受感大大提升。
如今的饮食已经变得相当机械化,人们常常边吃边谈。我并不反对在饭桌上交谈几句,那绝对是一同进餐的乐趣之一。但在嘴里塞满食物的情况下谈论重要或复杂的事件,那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在咬了一大口玉米饼后试图解释关于沉思的问题,我觉得这是很没礼貌的举止。但媒体有时会给我这样的印象:要是手里没有咖啡、香烟或附近熟食店送来的三明治,新闻记者和私家侦探就完全没法开口说话。
要想训练味觉,我们就需要留意我们所吃的东西,不能再机械地吃喝。只在用餐时用餐,这样会有所帮助,因为这样我们就能坐在桌边,对食物更加专注了。真要放弃零食?多么可怕的前景!我们许多人会在刚感觉到一丝饥饿(或自己快要觉得饿)时就奔向冰箱或饼干罐头——“没有零食就得挨饿;就得从午饭一直等到晚饭。”但等等又怎么样呢?稍微挨点饿是有益处的。它能让我们在用餐时甘之如饴;能让操劳过度的胃和消化系统在我们层层加码之前完成各自的工作;还有助于减少总体的食物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