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充满奇想的一年》4(3)

充满奇想的一年 作者:(美)狄迪恩


事故发生之后好几个星期,我反复对自己念诵《露丝·埃尔默》那首诗的最后两句,努力让自己停留在正确的道路(也是一条狭窄的路,一条不会回到过去的路)上。那是瓦尔特·塞维奇·兰多尔Walter Savage Landor(1775-1864),英国诗人、作家。1806年写的悼亡诗,哀悼埃尔默勋爵年方二十却死于加尔各答的女儿。自我在伯克利念大学以来,我一直没想起过《露丝·埃尔默》,但此刻我想起的不仅是这首诗,还有大部分我在课堂上听到的对它的分析。上那节课的老师曾经说,《露丝·埃尔默》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是因为前四句对死者大加吹捧从而毫无意义的赞扬(“啊,出身尊贵的家族/啊,相貌美艳/品行端正,举止优雅/露丝·埃尔默,这全都是你的优点”),通过最后两句“备极哀怨的名言”转变成一种突然的、甚至令人震撼的解脱。后两句非但点名了哀悼的地位,还指出了它的极限:“我将献给你/一个夜晚的回忆和叹息。”

“一个夜晚的回忆和叹息,”我记得那个老师重复说,“一个夜晚。一个夜晚。本来可以说所有的夜晚,但他没有说所有的夜晚,他说的是一个夜晚,不是一辈子的事情,而是几个小时的事情。”

备极哀怨的名言。显然,因为《露丝·埃尔默》已经嵌入我的记忆中,我像一个本科生,将它当作是对生者的开导。

2003年12月30日。

我们在贝斯·以色列北院六楼的重症监护中心探望了金塔娜。

在那儿,她又度过了二十四天。

异乎寻常的依赖(这是“婚姻”、“丈夫和妻子”、“母亲和孩子”、“核心家庭”的另一种叫法吗?)并非导致复杂的或者病理学的悲哀发生的惟一情况。我在那本书中看到,另外一种情况是悲哀的过程被“外在因素”打断,比如说被“葬礼推迟”或者“家中有人生病或者再次死亡”打断。我看到夏洛特维尔弗吉尼亚大学的精神病学教授、医学博士瓦米克·沃尔肯对一种他称为“再悲哀疗法”的解说。它是弗吉尼亚大学为了治疗“已确诊的病理哀悼者”而发展出来的一种方法。根据沃尔肯博士的说法,在这种疗法中,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我们帮助病人回顾死亡发生的情景——它是怎么发生的,病人得知噩耗和看到尸体的反应,葬礼上的事情,等等。如果治疗进展顺利,病人在这个时候通常会发怒。这种愤怒起初没有对象,然后指向其他人,最终指向死者。精神疏泄——毕伯灵(毕伯灵:1954,《心理分析和动态心理疗法》,《美国心理分析协会会刊》卷2第745页及以下)称之为“情绪的重现”——到时可能出现,向病人证实他确实有被压抑的情感。利用对病人需要让死者活着的心理过程的认识,我们从而能够描述和解释病人和死者之间原本的关系。

但沃尔肯博士和他在夏洛特维尔的研究团队“对病人需要让死者活着的认识”,以及他们“描述和解释病人和死者之间原本的关系”的能力,究竟是怎么得来的呢?你观察到我和“死者”在布伦特伍德公园看《点呼》吗?你和我们一起到摩通餐厅吃晚饭吗?事故发生四个月前,我和“死者”在檀香山的国家公墓,你也在那儿吗?你陪同我们拾起缅栀子的花瓣,将它们放在不知名的珍珠港死难者的坟墓上吗?事故发生之前一个月,你和我们一起,在巴黎的若内拉赫公园被雨淋得感冒吗?你和我们一起看了莫奈画展,然后到康蒂餐厅吃午饭吗?你和我们一起离开康蒂餐厅,买了那支体温计吗?我们两个回到布里斯托饭店的客房,不知如何将体温计的摄氏温度转换成华氏温度时,你坐在我们的床上吗?

你在那儿吗?

没有。

你要是在,或许能帮我们看懂体温计,但你不在那儿。

我不需要“回顾死亡发生的情景”。我就在那儿。

我不需要“得知噩耗”,我不需要“看到”尸体。我就在那儿。

我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我停下来。

我意识到自己正在不理智地朝夏洛特维尔这个素昧平生的沃尔肯博士发火。

在这种真正的痛苦的冲击之下,人们不仅情绪低落,身体机能也失去了平衡。不管他们看上去有多么冷静和镇定,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人能够保持正常。他们的血液循环被扰乱,致使浑身发冷。他们悲痛难忍,导致精神紧张,夜不能寐。他们会冷落通常喜欢的人。永远别强迫那些正处于悲哀中的人,绝对不能让感情过于丰富的人接近他们,不管这些人和他们的关系有多么密切或亲近。虽然得知朋友爱他们、为他们感到难过是一种极大的宽慰,但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应当避免让任何有可能加剧其精神负担的人或者事情接近新近丧亲的人。如果人们的好意和安慰遭到拒绝,人们不应该觉得自己受到伤害。在这样的时刻,有人陪伴对某些人来说是一种安慰,但也有些人连最亲密的朋友都不愿见。

这段话摘录自艾米莉·博斯特一本书的第24章。那本关于社交礼仪的图书出版于1922年,第24章是《葬礼》。这一章详细地教导读者,从死亡发生时该怎么办(“一旦死亡发生,有人——通常是训练有素的护士——会把病房的窗帘拉上,并吩咐仆人将房子的所有窗帘都拉上。”)到参加葬礼的就座礼节:“尽量安静地走进教堂。如果葬礼上没有人引导入座,在你大抵所属的位置坐下。只有非常亲密的朋友才能在中间过道的前方入座。如果你和死者只是点头之交,你应该坐在后排某个位子,别惹人注意。如果参加葬礼的人不多,而教堂又很大,你可以坐在中间过道的末排座位上。”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