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谦卑礼敬(2)

周易与人生 作者:杨庆中


以上三条爻辞,直绍初、二、三,强调谦而能久,柔而能刚,卑而能高。一句话,就是强调为谦之道,不但要“谦谦”、“鸣谦”、“劳谦”,还应当“裒多益寡,称物平施”,实现宇宙人生的中正和合。

63  

《谦》卦六爻,对人道之“谦”所存在的几种主要情形,进行了简略的描述。它讲到了“谦谦”、“鸣谦”、“劳谦”、“谦”等等。但人生百态,气象万千,六爻之喻,岂能穷尽?所以《大象传》绕开具体,抓住一般,精炼地概括了《谦》卦的本质及君子所应从中获得的教训:  

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

《谦》卦下艮上坤,依《说卦传》,艮为山,坤为地,所以《象传》谓之“地中有山”。郑玄注曰:“艮为山,坤为地。山体高,今在地下。其于人道,高能下下,谦之象。”(《周易集解》引)然而,依《象传》体例,这一句也可以称之为“山在地中”。不说“山在地中”而曰“地中有山”,程颐认为,“言卑下之中,蕴其崇高也”(《程氏易传》)。程氏此说,大有深意。近人高亨承此说,认为“地卑而山高,地中有山是内高而外卑。谦者,才高而不自许,德高而不自矜,功高而不自居,名高而不自誉,位高而不自傲,皆是内高而外卑,是以卦名曰《谦》”高亨:《周易大传今注》,137页。。《韩诗外传》中记载了狐丘丈人与孙叔敖的对话: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为三利?何为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犹病诸。”(《韩诗外传》卷七)

孙叔敖爵益高,志益下;官益大,心益小;禄益厚,施益博,可谓“内高而外卑”。这表明,谦逊柔顺之中,有刚健自强存于其中。正因为谦逊柔顺之中存有刚健自强之性,所以君子才可以效而法之,“裒多益寡,称物平施”。“裒”即取也,“称”即权衡,“施”即给予。《象传》认为,君子观此“地中有山”之象,应当效而法之,取其多者,补其少者;并称量财物的多寡,公平地施之于人。

“裒多益寡,称物平施”,是“谦”道的本质。对此,我们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予以说明。就“内”而言,它反映了君子的一种道德修养;就“外”而言,它反映了君子的一种志向。合内外而观之,它反映了君子持中守正,顺天应时的一种人生夙求。

先说“内”。所谓“内”,一方面是指虚己之美,亦即“己之虽有,其状若无;己之虽实,其容若虚”(吴兢:《贞观政要·谦让》);一方面是指学人之长,亦即“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卫灵公》),“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管子·形势解》)。虚己之美,则无骄;学人之长,则能能。

再说“外”。所谓“外”,主要指君子顺应天道好谦恶盈的规律,而和谐天下的一种志向。这种志向虽然内在于君子的理想之中,但其流风所及,却使天下百姓受益。如孔子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在这里,孔子之“患”,反映了德行高尚之人的忧患之心,同时也体现了其“裒多益寡,称物平施”的伟大抱负。因此,孔子的这一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在历次农民运动中,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周易》论“谦”,由天道而及人事。既颂扬人的谦谦之德,又强调人应当顺应天道,均安天下。可以说柔中有刚,刚柔相济。这后一方面的意思,人们很少注意,历代思想家也很少论及,是《周易》论“谦”的一大特点。它表明,虚己也好,均贫也好,其目的都是为了顺天应时,调其盈虚;持中守正,以求长久。换句话说,也就是“致中和”。

64

在《周易》中,与“谦卑”相联系的是“礼敬”。这种联系主要表现在由“谦”而“礼敬”,即“谦以制礼”。如孔子所说:“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系辞传》)

提起传统礼制,人们不免有一种等级森严之感。《周易》也十分强调名分和等级,如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系辞传》),就是强调贵贱等级之分在《周易》中最明显的表现是“当位说”,详见本书下编及附录一。。但《周易》同时又明确提出了“知崇礼卑”的思想。《系辞传》中说: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意思是说,《周易》的道理至善至美,圣人用它高大其德行,广大其事业。智慧贵在崇高,礼节贵在谦卑,崇高是仿效天,谦卑是取法地。天地创设了上下尊卑的位置,《周易》的道理就在其间变化通行。(能够用《易》理修身)成就美善德性,反复涵养蕴存,就是找到了通向“道”和“义”的门户译文参见黄寿祺等:《周易译注》,542页。。在这段话中,作者提出“礼卑”的观念,并认为它是由取法大地的品性而来。这是颇值得注意的。它表明,“礼”虽然是因“天地设位”而成就,但其实质乃是敦厚人之德性,以使人在天地之间广大自己的事业,合乎道义的规范。

据《说卦传》,《周易》《履》卦是讲“礼”的。其曰:“履者,礼也。”今人黄寿祺先生解释说:“卦名‘履’字之义,《序卦传》谓‘物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尔雅·释言》‘履,礼也。’含有践履不可违礼之意,尚先生云:‘《太玄》即拟为‘礼’,礼莫大于辩上下,定尊卑’,‘人之行履,莫大于是’(《尚氏学》);又《本义》曰‘履,有所蹑而进之义’,则兼有小心循礼而行的意思。”同上,97页。《履》:“履虎尾,不咥人,亨。”著名易学家金景芳先生说:“卦辞开口便说‘履虎尾’,取象十分奇特。履,有所蹑而跟进的意思。紧蹑老虎尾巴走路,可谓人世间最危险的事情,然而老虎却不咬你,保你亨通无事。卦辞以此强调人立身处事,行之以礼,以和悦谦卑待人接物,即使遇上最凶猛的老虎,也将安然无恙。”金景芳等:《周易全解》,100页,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9。可见,《履》卦之“亨”是以和悦谦卑为前提的。关于这一点,《彖传》的解释最为明白:

履,柔履刚也。说而应乎乾,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刚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

大意是说,履是阴柔者小心行走在阳刚者之后,以和悦恭敬顺应刚健者。所以说:“小心行走在虎尾之后,猛虎不咬人,亨通。”又,履卦阳刚居中守正,小心践行至尊之位而无所疵病,所以光明四通。在这里,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柔履刚”;一是“说而应乎乾”;一是“刚中正”。这三点,淋漓尽致地体现了“礼”的精神。“柔履刚”,即以柔克刚,刚柔相济。它表明,礼之用,并非是下对上、柔对刚的绝对服从,而是“和为贵”。“说而应”即谦卑自处,恭敬和顺。它表明,礼之“和”,并非不要等级,而是下对上、柔对刚的恭敬和顺。“刚中正”即刚健者持中守正,德高位显。它表明,“说而应”并非没有条件,条件是所“说”所“应”者德高望重,合乎中道。以上三点,“说而应乎乾”最为关键,它最能体现“礼卑”的思想。“谦以制礼”即发挥谦德就是指着这种“说而应”说的。可以说,它是人之行礼、好礼和“非礼弗履”的德性基础。所以,《系辞传》曰:“履,德之基也。”而《左传》有云:“卑让,德之基也。”(《左传·文公元年》)因此,古人强调:“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礼记·曲礼上》)“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孝经·广要道章》)这两段话,归结为一句就是:礼,自谦卑而尊敬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