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赌钱"与"赌命"(8)

短线赌钱与长线赌命 作者:何之


“短线赌钱”与“长线赌命”

长线持有是巴菲特投资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理念。是的,他用几十年的的时间持有他所选择并参与(或影响)管理的企业,这些企业确实给他带来了丰厚的、奇迹一般的回报。所谓“长线是金”的股市谚语经常把他作为例证。巴菲特持有伯克希尔公司股票至今已达将近40年的时间;一个非常诱人的算法是,如果你在1956年巴菲特的事业开始时投资1万美元,一直坚持到1994年(没看到最新的数据),你的财富将高达8亿美元。

这个结果当然堪称奇迹,我们在望洋兴叹的同时,不得不考虑一下,假如一个市场上没有象伯克希尔、可口可乐、吉列这样在几十年时间里能够持续成长的“百年老店”,长线持有还可不可行呢?

中国的上市公司有可能在某个时期获得高额收益,但是,最为欠缺的,是公司成长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由于管理者的个人利益与全体股东的集体利益之间存在矛盾(假设它存在吧),你不能确定上市公司下一个时刻将要发生什么事情——我们不能根据正常的理性原则来推断上市公司管理者的经营行为。

譬如,企业有趋利避祸的原则,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原则,这似乎是企业经营最基本的出发点,但事实上情况如何?我们在看过了上市公司(特别是国有企业)太多匪夷所思的案例之后,不能不怀疑这些最基本的原则在那些管理者那里是否管用。这方面还需要列举事例吗?那些杀死下金蛋的母鸡的事例?那些明知是陷阱也要往里跳的事例?或者饮鸩止渴的事例、悬梁自尽的事例?不需要了吧?稍有一点股龄的人都能说出个一、二、三来。还是不举例的好,这就好比人人都知道酒后驾车的危害,就不用再展示那些受害者的图片了——看起来让人很不舒服的,与你我闲聊的氛围不符——哦,还有一点,就算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健全完善、管理者也有干一番正经事业的愿望,如果碰巧又遇到一个急功近利的地方政府官员,那又如之奈何?(不少实力强大的上市公司就是在地方政府的“拉郎配”中给牺牲掉的。这其实是前述根本矛盾的另一个表现形式)。

这些问题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中国企业存在着一个普遍的现象——生命周期过于短促,往往几年时间就完成了一个由盛到衰、甚至由生到死的周期循环,正可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上市公司的情况稍有不同,由于多年来严格执行退市制度的不多,很多公司虽然名字还在(当然,更多的是把名字给换了),但内部已经不知道经过了“掏空”、“重组”、再“掏空”、再“重组”多少个轮回了。一个上市公司的“壳”,第一次装进去一些优质资源,几年以后被掏空了,于是又放进去一些优质资源,几年以后又被掏空了,之后再放进去一些优质资源……这就是股市上永恒的“重组题材”!或许我们可以算一算,国有企业从股市上“圈”走的资金与反复注入“壳”中的资源相比,哪一样更多一些?没有人关心这个问题,每一次重组成功,坏账被一笔勾销了,股价暴涨了,大家都笑逐颜开,有道是“只见新人笑,不见旧人哭”,谁会记得那些“曾经的容颜”?!

我倒觉得学者们应该统计一下,在这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股市当中有多少国有上市公司经历过亏损、重组、再亏损、再重组的反反复复的轮回,然后根据“物质不灭定律”,去研究一下在股市的这部机器当中有多少资源输入、输出而被重新配置以及重新配置的去向(据说股市的基本功能之一本来就是“优化资源配置”,这一点没错,我们也只是想知道那些资源已经被“优化”到了哪里去了)。

当然,对于普通股民来说,可以不关心这些相当宏观的问题,不过,既然买了股票,就不能不想想,如果该上市公司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而我们自己又无法左右的话,长期持有它的股票所面临的潜在的不可控制的风险就不言而喻了。在这样的情况下,“长线”还是“金”吗?随便举个例子,很多人在2000年30块以上买了某家电企业的股票,“长线”持有到2007年的“超级大牛市”,结果怎么样?仍然只有几块钱、仍然没法解套!他得到“金子”了吗?当然,他把那些股票继续持有下去,譬如作为传家宝交给儿子、孙子,像愚公移山那样,“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根据我的看法,从交易时间长短而言,如果我们把短期的投机行为看作一种赌博的话,那我要说的是,做长线的人所押出的赌注比短线投机者的赌注更大——略微夸张一点讲,短线投机者是在赌钱,而做长线的人则在赌“命”。

为什么呢?做短线的人今天亏了,他可以争取明天再赚回来。而长线持有者少则五六年,多则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我想问一下,假如十年、二十年之后你蓦然发现拿在手里的不是金灿灿的黄金而是一堆垃圾,请问你将如之奈何?人生有几个十年、二十年?你这不是赌“命”又是什么?拿你人生中的大段大段的宝贵时间去赌你的“命”好不好?!回头再看短线,相比之下,赌钱与赌命,相比之下究竟哪一样赌得更大?

所以,所谓长线与短线,并不必然地对应着投资或投机的性质,我们不能根据交易时间的长短来划分投机与投资的“阶级成分”。后面我们还将谈到,它们其实仅仅是不同情况下不同的交易策略,没有高下之分。

实话说,我最初说“赌钱”、“赌命”的时候,还有一点戏谑、调侃的成分。我后来一琢磨,这个“赌”字实在是十分有趣,甚至涉及到我们将要建立的市场观。譬如,我们不妨进一步问一问:用“赌”字来比喻投机在多大程度上是贴切的?既然“短线赌钱”、“长线赌命”,那“中线”又赌什么呢?这就需要我们的市场观来回答了。这些问题我们在后面会谈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