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对于中国来说,一旦人民币国际化后,就要考虑如何来对冲汇率波动的风险。就像近来美元贬值后,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原油价格一路上扬,受到市场追捧,使得美元在金融危机之后依然保持着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人民币也必须研究国际化后应对此种风险的良策。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认为,发展中国家即将面临的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是我国今后发展人民币本位的一个新领域。他表示,碳排放只是举一个例子,只要能找到人民币货币本位的载体,这样的衍生产品就值得去经营。监管者应该在市场中不断提高监管经验,而不要因为西方已经相当成熟和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出过一些问题,就放弃这方面的尝试。
但从目前来看,实行碳货币对中国来说是弊大于利。
在2009年G20峰会召开之前,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在众议院科学小组会议上称,如果其他国家没有实施温室气体强制减排措施,那么美国将征收碳关税,这将有助于公平竞争。
所谓“碳关税”,是指对高耗能的产品进口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这个概念最早由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提出,用意是希望欧盟国家应针对未遵守《京都议定书》的国家课征商品进口税,否则在欧盟碳排放交易机制运行后,欧盟国家的企业,特别是钢铁业及高耗能产业将遭受不公平之竞争。
如果欧、美、日等国家联合对中国征收碳关税,中国制造产品的低成本将毫无优势,这些国家将以碳关税的形式,堂而皇之地直接将中国的财富纳入自己的国库。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按照碳排放的算法,电价要涨一倍,太阳能电池板所需的硅原料的耗电成本就超过了三四百元,中国新能源企业生产的电池组件与美国产的相比较就没有任何优势了。可以想像,一旦美国征收碳关税,将引发一场灾难,引发一场贸易大战,也违反了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规定。
因此,中国应谨慎对待西方国家关于碳货币的言论,不应人云亦云。
未来的货币形式
勤劳智慧的祖先们在寻找形形色色的一般等价物时,为人类创造了这样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不论你需要什么,必须要用货币购买,不管这种货币是贝壳、是黄金还是一张纸片。数千年来,货币形态经历了纷繁复杂而又丰富有趣的演变,即使当代纸质货币已如此发达,世界上对于新的货币形态的追求仍然未有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