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绪论(4)

外交与建筑 作者:(美)简·洛菲勒


当苏联建筑师转向传统形式的“斯大林式建筑”,追求壮丽宏大、古典风格、奢华,或是沉重的建筑装饰时,美国建筑师却正急于转向相反的方向。他们不再对民主与古希腊或罗马的联系感兴趣,而发现把民主等同于新颖、开放、抽象、含糊、技术创新是有效和恰当的。专业刊物为建筑师在这一方向上的进步而欢呼雀跃。《建筑论坛》在1953年的一期封面上,对比刊登了埃罗·沙里宁埃罗·沙里宁和他的父亲埃利尔·沙里宁都是芬兰著名建筑师。如无特殊说明,后文中的“沙里宁”均指埃罗·沙里宁。——译者注设计的美国驻赫尔辛基使馆方案和苏联驻赫尔辛基新使馆的照片,比较了SOM公司设计的完全现代的不来梅领馆与古典手法的苏联纪念碑(建在柏林)。论坛呼吁人们关注外交建筑局如何向世界展示“一个年轻、进取、具有现代观念的美国的多彩画卷”,它写道,“对于那些受苏联宣传影响而持不同观念的人而言,这是不可或缺的一课”。 ⑥

美国使馆成为美国的象征,它让世界视美国为精力充沛、面向未来型的国家。使馆本身成为了文化广告,或是宣传工具,反映了建筑理念和政治需求的结合。并不奇怪,作为美国象征的使馆建筑是形式多变的——有的优雅精致,有的装饰艳丽。尽管使馆建筑表面经常被木材、金属或石材覆盖,但其通透的玻璃幕墙、整体的平易近人和鲜明的新颖特质还是吸引了人们的注意。

虽然一些外交史学家已经研究过与使馆相关的文化交流、音乐会、广播、语言培训等项目,但没有人触及使馆建筑本身的外交内涵。评论家们在20世纪60年代形容美国在海外的教育和文化政策是外交事务中“被忽略的部分”,直到今天这些方面仍被忽视。国务院历史学家威廉·斯兰尼说,“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建筑项目是美国炫耀其超级大国实力的标志。其后果是社会、文化、金融、官僚政治和心理等多方面的。美国在海外的综合形象鲜有研究,也未被世人很好地理解”。 ⑦

迄今为止,在外交和建筑历史上没有对这一领域进行过专门系统的研究,没有人调查过国内政治与外交建筑之间的联系,也没有人对海外美国标志性建筑的历史或杰出成就做出过评价,就连外交建筑局也没有细心保存足以组成其机构历史的项目建设记录等资料。本书在提供这段历史方面迈出了一步。

第一章:早期岁月。本章揭示了美国商人如何为美国驻外机构的状况大声疾呼,促使国会通过立法,用公共基金购买和建设外交建筑。在此之前,美国外交和领事官员都要自己支付住房和办公费用。1926年的《波特法案》创立了外交建筑委员会(FSBC)并开创了外交建筑项目,1936年之后由拉金领导。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