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4年7月,太平天国都城天京(今江苏南京)在熊熊烈火中失陷。攻入城中的湘军曾国荃部和太平军残部展开了激烈的巷战,零星战火随着突围而出的太平军官兵和追击的湘军蔓延到天京周边地区。
23日,天京郊区的方山丁村来了一伙披头散发的太平天国残兵败将。见追兵已远,几个官兵停下来喘口气。其中有一个锦衣玉带的将军,踉跄地走到村边的一座破庙,倒地就睡。没多久,他被争吵声惊醒。原来这个将军的随身包裹携带了许多金银珠宝,掉地外露,引起了村民哄抢。村民越聚越多,将军制止不住,听凭村民们因为分赃不均打斗起来。有两个村民,分别叫做陶大来和王小二,可能来晚了,没有抢到财宝,索性将精疲力竭的将军捆绑起来,解送清营请赏。
二人不知道,他们擒拿住的正是朝廷和湘军的心腹大患、太平天国后期的主要决策者之一、忠王李秀成。
李秀成在供状中这么描述自己被捕的经过:“这帮百姓密藏于我,那帮百姓得我宝物,民家见利而争,..因此我藏不住,是以被两国(个)奸民获拿,解送前来。”两江总督、湘军首领曾国藩看到供状后,提起朱笔把“是以被两国奸民”七字勾去,将“获拿”两字调换位置改为“遂被曾帅官兵拿获”,后来觉得不够到位,把“官兵”改为“追兵”,一下子就营造出了湘军将士日夜辛劳、奋勇追捕李秀成的气氛。
据此,曾国藩向朝廷报捷:擒获要犯李秀成!
他的奏折是这么写的:“伪忠王李秀成一犯,城破受伤,匿于山内民房,十九夜,提督萧孚泗亲自搜出。”萧孚泗莫名其妙地就因为“搜获李秀成”有功,被封为一等男爵。李秀成在清廷心中的地位可见一斑。由此,弥漫在李秀成生命最后几天中的若干疑团也逐渐散
开..
李秀成是谁?李秀成是十几岁即参加太平军,追随天王洪秀全从广西一路征战的元老。他不仅在无数次战斗中幸存,而且战功显赫,茁壮成长。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年轻的李秀成就调守庐州(今合肥),成为太平天国的一方统帅,直到天京事变之后被洪秀全破格提拔为副掌率,封忠王(“忠”字可不是一般人能受得起的),支撑太平天国后期的危局。之后,解围天京、大破清军江北大营、取得三河大捷、再破江南大营、东取苏杭,李秀成以高超的军事技巧与领导才能,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在太平天国西线艰难困守的情况下,李秀成攻占和经营的长江三角洲富裕地区是支撑太平天国和抵抗湘军的根据地。
听说李秀成被捕后,远在安庆的曾国藩严令将他押解回南京。28日,曾国藩更是赶到南京,审问李秀成。李秀成已经在严刑之下遍体鳞伤了,那是曾国荃拷打逼供的结果。曾国藩对李秀成很客气,没有为难他,寒暄过后建议李秀成将想法写下来。刚好李秀成有满肚子的话,包括对个人的总结,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看法,想写下来,很爽快地接受了曾国藩的意见。在之后的9天时间里,在闷热窄小的囚笼中,李秀成奋笔疾书,留下了宝贵的手稿。
这份数以万言的文献,就是近代史上的《李秀成自述》。
曾国藩是手稿的第一个读者。作为晚清文坛的一代宗师和李秀成的对手,曾国藩完全有资格来评价这份手稿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但是曾国藩捧着手稿,就像捧着一个火盆一样,坐立不安。李秀成的手稿到底写了些什么内容,为什么让曾国藩如此惧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