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8年的中国,腐朽的清王朝正经历着英法联军和太平军的双重蹂躏,处在风雨飘摇之中:1月,英法联军攻陷广州,烧杀掳掠,正伺机北上;2月,三次受挫于石达开的曾国藩,返乡奔父丧,太平军一度得势。3月,一个将从思想根基上动摇清朝统治的人降生了,他就是康有为。
康有为出身于一个“世以理学传家”的官僚地主家庭,他的爷爷当过连州训导,叔祖官至广西巡抚,父亲是江西候补知县,家业丰厚。优越的生活环境和两万卷藏书为康有为幼年潜心读书、增长见识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他5岁便能夜读信件,口诵唐诗数百首。有一次,叔伯们为试试他的才气,出“柳成絮”属对,康应声对以“鱼化龙”。父辈们见他小小年纪出语不凡,对他刮目相看,“此子非池中之物也。”康有为12岁时看龙舟竞赛,即席写出一首40句的长诗,马上得到“神童”的赞誉。他接受这种称赞,自以为比其他同学高一等,“大有霸视之气”。
少年康有为从几位启蒙塾师教授的儒家经典里得到封建文化熏陶,有志于圣贤之学,与人交谈,言必称圣人,话必引经典。走路时,口里喃喃诵诗文,经常碰了墙壁或撞了树干才突然停步。有一次一早出门,午饭仍未归,家里人四出找寻,原来他蹲在村口厕所里看书入了迷。村里人于是给他起了一个半是期许半是揶揄的绰号“圣人康”。
和同时代的所有读书人一样,康有为在前辈的督导与教育下,试图走“学而优则仕”的科举道路;与多数读书人一样,康有为也是屡试不第。这让他很不甘心。
于是康有为拜当时的大儒朱次琦为师,受“济人经世”之学,从学三载,阅书无数,打下了深厚的旧学根基。受其影响,康有为后来拒斥古文经与程朱理学①,而信陆王心学②。陆王心学重视“修心养性”,这时的康有为开始厌恶“日埋故纸堆”的读书生活,于是“闭户谢友朋,静坐养心”。一会儿看到天地万物皆我一体,大放光明,自以为成了圣人,欣喜而笑;一会儿又想到天下苍生都在困苦之中,闷然而哭。同门见他如此怪异,以为他有心理问题。其实,这是因为康有为遭受到了思想上的危机。朱次琦虽然教给了他“经世致用”之学,但他认为在这里无法找到救国救民的良药,心情十分郁闷。
1879年发生了三件事,使得康有为的人生开始与众不同。
第一件事是辞别朱先生,入西樵山读书四年,此次修行奠定了他一生的学力(梁启超《南海康先生传》)。他先是转向道学和佛学,修心养性,后又全心致力于公羊学①,用一种新的眼观来阅读“故纸堆”。康有为认为《春秋公羊传》是最完备和最可靠的儒家真理,孔子作《春秋》是微言大义,而不在记录史实。康有为对公羊学派的兴趣并非是纯学术的,而是其社会和政治意义。梁启超说,康有为是用公羊学来变法的第一人。经由对公羊学的研究,以及后来所接触的印度佛学和西学,康有为试图重建儒学,为革新制度奠定哲学基础。康有为经常自比孔子,他的字“长素”就是长于“素王”的意思,“素王”(古人认为,孔子虽不居皇帝之位,但拥有皇帝之德)就是孔子。他的弟子称呼他为教主、南海圣人等,他则称弟子陈千秋为“超回”(超过颜回的意思)、梁启超为“轶赐”(赐指端木赐,即子贡,轶是超车的意思)、麦孟华为“驾孟”(凌驾孟子之上的意思)、曹泰为“越伋”(伋指孔伋,即子思,孟子的祖师爷)、韩文举为“乘参”(参指曾参,乘是骑马的意思)。